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一般不会有毒虫咬伤的可能,如果假期外出旅游时那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出行前,家长要配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毒虫咬伤主要包括:蜈蚣咬伤、蝎子蜇伤、蚂蟥叮咬、毛虫蜇伤、毒蛇咬伤等。
表现
蜈蚣咬伤。其伤口是一对小孔,毒液流入伤口,局部红肿剧痛。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碱性液体就能中和。可立即用5%~10%的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石灰水冲洗,而不用碘酒。然后涂上较浓的碱水或3%的氨水即可。
蝎子蜇伤。蝎子尾巴上有一个尖锐的钩,与一对毒腺相通。蝎子蜇人,毒液即由此流入伤口。蜇伤后局部产生烧灼痛与红肿。先用高锰酸钾、石灰水或氨水冲洗伤口,挤出毒液。蜇伤如在四肢,可在伤部上方缠止血带,拔出毒钩,将明矾研碎用米醋调成糊状,涂在伤口上。如果自己不能处理,要及时送往医院,请医生切开伤口,抽取毒汁。
蚂蟥叮咬。被蚂蟥咬住后不要惊慌失措地使劲拉,蚂蟥很怕盐,在它身上撒一些食盐或者滴几滴盐水,它就会立刻全身收缩而跌下来。如果没有盐也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击,经过剧烈的震打以后,蚂蟥的吸盘和颚片会自然放开。
毒蜘蛛蜇伤。蜘蛛毒液的毒性并不大,被毒蜘蛛蜇伤后一般可引起局部肿痛,或可伴有头昏、呕吐、精神委靡等。“黑寡妇”毒蜘蛛的毒液含有神经性毒素,人体被蜇伤处可呈苍白、发红或起荨麻疹,但这种毒蜘蛛是澳大利亚特有的蜘蛛品种,国内罕见。全身症状包括眩晕、恶心、腹肌痉挛、发热,类似急腹症的临床表现。严重病例可呈休克状态,呼吸窘迫。肢体伤口近心端缚止血带,每隔15~30分钟放松,用针筒或无伤口的口腔抽吸毒液,以免实施救治的人员自己中毒。伤口周围敷南通蛇药。
毛虫蜇伤。被毛虫蜇伤后可用橡皮膏粘出毒毛,用5%~10%的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石灰水冲洗。
毒蛇咬伤。被毒蛇咬伤后,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奔跑走动,以免促使毒液快速向全身扩散。患儿应立即坐下或卧下,家长迅速用可以找到的带子、绳子、鞋带、裤带之类的绑扎伤口的近心端,如果手指被咬伤可绑扎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伤可绑扎肘关节上;脚趾被咬伤可绑扎趾跟部;足部或小腿被咬伤可绑扎膝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绑扎大腿根部。绑扎的目的仅在于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入心,而不妨碍动脉血的供应,与止血的目的不同。所以绑扎没必要过紧,它的松紧度掌握在能够使被绑扎的下部肢体动脉搏动稍微减弱为宜。绑扎后每隔30分钟左右松解—次,每次1~2分钟,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
(1)迅速排除毒液:立即用凉开水、矿泉水、肥皂水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洗掉伤口外表毒液。如果伤口内有毒牙残留,应迅速用消过毒的小刀或碎玻璃片等其他尖锐物挑出毒牙,以牙痕为中心作十字切开,深至皮下,然后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周围反复挤压,促使毒液从切开的伤口排出体外。边挤压边用清水冲洗伤口,冲洗挤压排毒须持续20~30分钟。然后用嘴吮吸伤口排毒,但吮吸者的口腔、嘴唇必须无破损、无龋齿,否则有中毒的危险。吸出的毒液随即吐掉,吸后要用清水漱口。
(2)排毒完成后,伤口要湿敷以利毒液进行流出。蛇毒是剧毒物,只需极小量即可致人死命,所以绝不能因惧怕疼痛而拒绝对伤口切开排毒的处理。若身边备有蛇药可立即口服以解内毒。患儿如果出现口渴,要给足量清水饮用。经过切开排毒处理的患儿要尽快用担架、车辆送往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以免出现无法处理的严重情况。转运途中要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保持安静。
急救措施
如被毒虫叮咬后,出现头痛、眩晕、呕吐、发热、昏迷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
被蜈蚣、毛虫叮咬后,常在被叮咬过的皮肤上形成风疹或水疱。
对于风疹,可先用酒精将皮肤擦干,然后涂上1%的氨水;有水疱的,不可因痒而用手去抓搔,可用烧过的针将水疱刺破,将血挤出,然后涂上1%的氨水。
预防措施
◆当野外旅行时,尤其在夜间最好穿长裤、长靴或用厚帆布绑腿。
◆持木棍或手杖在前方左右拨草将蛇赶走,夜间行走时要携带照明工具,防止踩踏到毒蛇而招致咬伤。
◆选择宿营地时,要避开草丛、石缝、树丛、竹林等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些都是毒虫出没的地方。
◆还应常备解蛇毒药品,以防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