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干预青少年犯罪:假定的未来 | 给未来的自己写信

青少年做出犯罪行为的时候考虑过他的未来吗?一项“以身试法”的实验,告诉我们假定的未来是否能够对青少年起到威慑作用。

电影《黑板森林》(Blackboard Jungle,1955)的制片并不算强大,但它仍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珍品。甚至在对白出现之前,电影的滚动介绍已经明确表明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一次郑重的公众服务声明:“今天我们关心的是青少年犯罪——它的起因以及影响。”

在50年代,国家的确关注着,同时也困扰于青少年犯罪这个社会问题。《黑板森林》抓住了社会对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整一代青少年的恐惧。那一代的青少年被视为傲慢无礼,不合群,胆大妄为和大多数危险的代名词。

这个相同的困扰也驱使了参议员埃斯蒂斯·基福弗(一个有希望当选总统的人)召集了一个特别的小组来调查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此举最终让他和他的调查结果荣登时代杂志的封面。

在那时立法者着重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之一归结于漫画书,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是很稀奇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初始于流行文化之中的摇滚舞。多年来,即在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专家已经瞄准了从基因到贫困再到贫穷的家境和糟糕的师资等种种一切来作为青少年行为不端的原因。

现在从心理科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荷兰犯罪与执法研究所的让—路易斯·范·盖德对青少年犯罪这种过于目光短浅的行为感兴趣。这些年轻的孩子们表现得过于注重眼前的回报,比如金钱,性欲以及刺激,而不顾长远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显然那就是他们会去犯罪及以入狱告终的原因。

但是范·盖德好奇的是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现在会被如此地关注。以及是什么机制造成了这种近乎于自毁的犯罪决策?

范·盖德与纽约大学的哈尔赫斯菲尔德和西北大学的罗兰诺德格伦一起工作时,他决定研究青少年犯罪是否遭受了认知障碍的这种可能性。

认知障碍可能会使青少年难以想象未来的自我。

如果青少年无法生动具体地看到例如他们四十岁时的样子,那要让他们如何预见未来会为年轻时所冒风险而付出代价的自己呢?科学家们为了证实这个观点,在实验室做了几个实验。

在第一个实验中,他们要求将近20岁的年轻人给未来的自己写信。

一些人写给20年后的自己,另一些人写给三个月后的自己。

然后给这些年轻人制造一系列的困境让他们不得不作出选择:你需要一台电脑,并且听说了有个机会能廉价买到烫手的电脑。你会去买被偷来的东西吗?

其他困境还包括盗窃,诈欺保险,盗版行为等类似的犯罪。科学家们想要弄清是否那些看得到他们自己遥远未来的人不太可能在他们20岁时偷盗。

事实确实如此,那些朝前看到他们40岁样子的年轻人显然不太可能会去买被偷来的电脑或犯保险诈欺等等。仅仅是细想了未来的自己就能改变青少年犯罪的决策,使得他们更加慎重。

在这里,对照组显得尤为重要,想象自己未来三个月后的样子也会使人考虑到结果,因为一些犯罪行为的后果会来得较快,比如被逮捕。

所以改变他们选择的不是考虑到犯罪的代价,而是他们40岁后的样子。至少在几分钟之内,脑子里考虑到的就是这样。

心理学家们想要以不同方式再次验证这个可能性。他们想出了一个新的方式。当青少年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时,他们遇到了自己的化身。

这个虚拟世界的一切都是按现实世界照搬的,让人感觉离开了现在而穿越到了许多年后的自己身上。对照组也进入了这样的一个虚拟世界,但是他们并没有遇到多年后的自己的化身。

在这次研究中,科学家们同时使青少年犯罪测试更贴近于现实。在经历过虚拟世界之后,志愿者们进行了上述的小测试,在这个测试中他们可以赢到钱。但是这个测试被后台设计成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每个人都失败了。

然后给他们实行了信誉制度,即自己为自己评分,如果做得好就可以直接拿钱。但是因为他们不可能做好这个测试,所以可以有把握地认为任何一个去拿钱的人实际上都作了弊。

科学家们希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即虚拟的自我)的志愿者会尽量不去作弊。果不其然。就像是在一本即将出版的杂志《心理科学》中所描述的一样,那些能看到他们40岁样子的孩子比起对照组来说更加诚实。

他们几乎不会去拿那些自己不应得的钱。所以照此看来能清晰地看到未来自我的形象,是当下会慎重做决定而减少犯罪倾向的关键。

我可以过早地断言:青少年犯罪只是轻微的罪行,并不是像贩毒,超速驾驶而发生交通事故或贩卖违法枪支等真正的犯罪。好吧,但就像是科学家所说的,甚至“小”的偏差行为与犯罪行为也有共同之处。

偷车和抢银行的人更可能会抽烟,喝酒,吸毒,或入室抢劫,甚至是在中学的几何考试中作弊。犯罪并不始于大的抢劫,而是始于违反了规则,比如在信誉制度中作弊。

科学家们也想要从“以身试法”的实验项目中区分这种研究方法以及它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这种方法能通过未来对现在的影响从而防止犯罪

饱受争议的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区别在于“以身试法”的干预靠的是这个假定的未来能威慑到青少年:如果青少年不停地犯罪,他们可能像那些惯犯一样最终以入狱而告终。

这些方法凭借着情绪激发的恐惧心理来改变自身行为,但是这种情绪激发不会持久。这可能就是这类实验项目无法有效运作的原因。

相较之下,衰老是真正存在的,无法避免的。关注自身的衰老能够改变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或者可能会导致更持久的变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未来  未来词条  假定  假定词条  干预  干预词条  写信  写信词条  青少年  青少年词条  
科普社会心理学

 揭秘世界杯后的心理学

世界杯这为期一个月的足球赛事让很多中国球迷成为夜行动物,球迷的疯狂行为让很多人不理解:“至于吗?看22个人抢着把一个球送到对方大门里?”“真不可思议,整整一个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