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囤积癖,种种人类恶习中最无伤大雅的一个。谁没有一抽屉褪色的T恤或者一大堆已经失去弹性的橡皮筋?
然而,这种现象发展到极端的程度就无法让人忍受了,美国线业公司(A&E)甚至就这种现象制作了一部名为《囤积狂》的电视真人秀。剧中关注的那些房子里屯满了残渣碎片,住户个个焦虑不安,因为他们不是被房东警告就是被卫生检查员发出最后通牒——要么清理干净,要么赶紧滚蛋。一个女主人雇了一伙保洁人员打扫了好几个小时,然而发现她那片珍贵的破地板砖碎片不见后,强烈要求他们找回。太好笑了。然后,我们看到一对夫妇像拓荒者丹尼尔·布恩那样举步维艰的沿着一条旁边堆满东西的“羊肠小道”走向床睡觉。镜头还捕捉到一名妇女问母亲道,一台吸满头皮屑的吸尘器是否比家庭还重要?到了这种程度时,囤积癖已经将受害者推向毁灭的边缘。家里一堆便宜货,乱点就乱点,只要高度别超过脚踝就行了,对不对?
答案是对,但也不对。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OCD)专家兰迪·弗罗斯特和盖尔·斯特凯蒂在他们兴趣盎然的研究著作《Stuff》一书中以哲学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弗罗斯特是名心理学家,他讲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斯特凯蒂是名社会工作者,她的贡献是概念上的,大部分实地考察由弗罗斯特完成。)在一个例子中,一个名叫艾琳的妇女被囤积癖害惨了,不仅经济上让她变得一无所有,连家庭都被搞得支离破碎。然而这个例子跟拉尔夫的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拉尔夫的家中,浴缸里储满了他在当地大学游泳馆里淋浴时捡到的皮肤屑。
这些人真需要类似“实验”的干预措施了。在“实验”中,囤积狂会试着扔掉一件无关紧要的东西,然后跟踪自己情绪上的呈递减趋势的痛苦,如此训练,直到以后每扔一件东西都变得更简单。作者的语气一直都像临床医生那样泰若自然,偶尔也会添加一种面无表情的幽默感。比如当作者鼓励艾琳试着扔掉一份旧报纸时,她却先从报纸里抖出一个信封,里面还藏着100美元呢。“这不是我预料的结果。”弗罗斯特写道。
美国人当中有600万到1500万人是囤积狂,与流行的观点相反的是,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不是很老。弗罗斯特和斯特凯蒂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仅刚刚超过50岁,其中一些在年轻的时候就有囤积癖的症状,甚至有些在小学时就有。囤积癖的病理特征有很多,而且经常会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加重,其中包括OCD(强迫囤积行为的发生),缺乏注意力(阻碍思维的集中),过分的完美主义(标准设立过高,一旦达不到就完全抛弃),还有一种儿童似的逃避行为,不愿接受和丢东西有关的不适感。
然而,这并不是病理的全部。
囤积狂的消费模式和追求面子的人不同:“那些东西成为囤积狂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向外界显摆的外表。” 这种对物品的留恋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某些囤积狂被迫清理垃圾后竟然不忍割爱之痛自杀身亡。对物品的珍藏源于它们所代表的实用性和可能性;比如一个漏水的水桶,只要拉尔夫能想象到它的其他用途,就不会把它丢掉。作者还观察到,极多数的囤积狂自认为是艺术家,作者补充说“也许囤积行为是因为创作力在胡作非为。”
现代世界趋向于将物体抽象化。
比如文件不再储存在柜子里了,而是储存在信息“云”当中。以前靠手工制作东西谋生的人都找不到工作了。在这种背景下,囤积狂那种不由自主的拾荒精神确实有种英雄气慨,他们正好跟那些喜新厌旧的拜物教相反。确实,囤积狂深知,一块使用得当的垃圾在恰当的时机会向主人伸出雪中送炭的援助之手——它可以是一个破水桶,一根针,一个刀片,或者一块土豆上还没腐烂的部分。
Darcy Courteau是《美国学者》杂志的助理编辑。她的小说和散文曾在《新奥尔良评论》和《牛津美国人》上刊登。
《STUFF: 强迫囤积症和物品的意义》
作者:兰迪·弗罗斯特,盖尔·斯特凯蒂
译者:cutecobra
作者简介:
周瑞玲
心理学研究生
已帮助过
4.9万人
入驻年限
9.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