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by XQ Chen 丨壹心理专栏·科学之家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只要父母关心孩子,孩子害羞不是什么大事。
与外向的孩子相比,害羞的婴幼儿在长大后患焦虑症的风险更大。然而,新研究表明,好的教养有助于孩子避免这种风险。
2014年12月18日刊登在Child Development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害羞和畏惧新环境而引发的焦虑,实际上是由于婴幼儿时期对看护者缺乏安全依恋关系(secure attachment)。安全依恋关系是一种温馨的养育关系,在这种关系影响下,当父母在身边时,孩子会勇于探索;当孩子沮丧时,能在父母的安抚下变得心情舒畅。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儿童发展研究助理研究员Erin Lewis-Morrarty说:“对于那些多年表现出行为抑制的孩子来说,拥有安全依恋关系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Erin Lewis-Morrarty说,父母可以通过教育和安抚孩子的伤痛来培养安全依恋关系。
害羞的孩子
大约15%-20%孩子都具有研究人员所称的“行为抑制性”(behavioral inhibition)。操场上,他们可能在其他孩子面前畏缩不前。婴儿时期,他们就对新的刺激缺乏兴趣。之前的研究表明,七岁之前,具有行为抑制性的孩子患焦虑症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
然而,多数行为抑制的孩子并没有患焦虑症,而且一些患有焦虑症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孩童时期并没有表现出行为抑制性。很明显,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
Lewis-Morrarty说:“我们对哪些孩子最易患焦虑症十分感兴趣。”
研究发现,孩子是否易患焦虑症与父母的养育有关。研究中,童年时期(14个月到7岁)具有行为抑制性而与看护者又没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在14岁到17岁时患上焦虑症的可能性更大。相反,有行为抑制性但与看护者(在实验中通常是母亲)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患焦虑症的风险小得多。
行为抑制性和焦虑
研究者对165名14岁到17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这些孩子曾经在孩童时期参与性格实验。研究者们把这些一到两岁的幼儿置于新环境中或让他们与新事物(比如机器人)互动,来观察他们的反应。除此之外,这些孩子需要暂时与其父母分开,这样研究者才能判断出他们的亲子依恋关系。
例如,当父母离开房间后,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可能会感到沮丧,但是当父母回来之后,这些孩子会回到父母身边并得到安慰。没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在与看护者分开之后没有反应,或者气愤沮丧地要找到他们。有时即使在父母回来后,没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仍表现出恐惧和焦虑。
大多数孩子是有安全依恋关系的。之前的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65%的孩子与其看护者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Lewis-Morrarty表示,当前研究并未关注父母的养育方式,但是早期的研究表明,热情的响应育儿方式(responsive parenting)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关系。
当年的被调查者长大后填写了关于自身焦虑症状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发现,那些孩童时期就有不安全感和抵触情绪的害羞孩子(即在得到父母安抚后还无法平静下来的孩子)在长大后最易患焦虑症。Lewis-Morrarty说:“与害羞的女孩相比,害羞的男孩患焦虑症的风险更大,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对男孩的害羞容忍度低于女孩。”
Lewis-Morrarty说:“研究结果强调了牢固的亲子关系所起到的保护性作用,这可以用来判断哪些孩子易患焦虑症,也可以教授父母如何培养爱的纽带。”
科学之家 是一个科研主题资讯门户,为大家提供专业、新鲜、有趣的学术科学资讯,整合全球学术科学信息,链接海内外学术科学领域。所有文章由编辑和用户共同筛选,翻译和审核团队精心译审,全部配有品质高清图片,为大家倾心打造超高享受的阅读体验!
更多作者文章,可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号:科学之家
增加心理空间,不“难为”自己,根源上来说是要接纳自己,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改变内心焦灼的状态:
对自己各种不满意,习惯性苛责自己,透支自己
挫败感很强,每天都在满负荷前行,越发焦虑
内心压力非常大,被糟糕的情绪填满,一点就燃
对别人不耐烦还会自责,挫败感更加强烈
长此以往,要么作死别人,要么作死自己陷入抑郁,越活越累……而接纳自己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向你推荐帮助过1万+来访者的林紫老师,她将把20年咨询经验、2万+小时咨询精华浓缩为《林紫的100堂心理课:过不焦虑的人生》,带你接纳自己、放过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