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来跟大家讲讲新手卖家如何做好直通车的流量。直通车10个开9个亏,不开又不行。那么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一些经验。
直通车:A.PC B.手机
A.关于PC流量,现在PC流量十分的低,只有手机端的百分只30左右。并且里面有涵盖几百万卖家流量。如果你作为一个新手你一开始就去做PC流量,垃圾点击会造成你一个不小的损失--你的成本会加大,你的资金都会大大减少。在你没有一个好的团队,没有一个十分强大的后盾的时候请不要在PC端投放直通车!
B.手机端流量,2015年双11的数据我也就不多介绍了。手机端关键词投放都是超精准的客户,前提是你的词要投放给这些客户。
那么,如何操作手机直通车?我献上我个人的手机直通车操作方法:
第一,我完全放弃PC端直通车流量;第二,挑选十分有潜力有优势的款式;第三,开始打造一点销量与评论;第四:设置关键词,关键词不要多,只要20个以内(这些词你一定要把握好,必须是精准的),定价全部定价为3毛,手机端点击价为百分之400。也就是1块2。质量分会从一开始的6分慢慢增长到8分 9分 甚至10分。(不要去学习那些大卖家的卡位,你学不起,你没钱。做好基本功才是王道!)
好了重点来了,质量得分起来了,排名会靠前一点。那么你的之前的百分之400也就可以慢慢降,你要学会够控制那个排名展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最低最低是5天。每天80元,5天400元。5天之后就该学习如何把这款真真正正的好好操作起来。
第二:目前淘宝出了一个千人千面,若你是新手可能你根本就没听说过淘宝会搞什么千人千面。
无论在任何阶段,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平台是以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作为搜索引擎好坏的主要判断依据。而良好购物体验的主要判断核心是:在消费者产生购物意图到完成购物花费的时间,越短则购物体验越好。
这也是千人千面的【消费者相互引导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相互引导论是怎么作用的?举个例子,假设A买家的标签中具备以下三点:性别【女】年龄【30-35】 消费能力【50-100】,当然A买家不仅仅只拥有这些标签,根据平时的浏览习惯和类目的不同,她还同时拥有零零碎碎的各种标签,但为了方便之后的讲解分析只取这三样,然后将这类标签组称为X标签组。
在A买家搜索【男童衬衫】 关键词后,因为买家只拥有三个标签,它的搜索结果出现的产品还是不具备足够的指向性,所以A买家的购物时间相对较长,做了一次次的浏览比对款式和价格后,最终她选择Y店铺的Z产品购买(直接购买,即A产品为搜索展现页面中的宝贝,非进店后选择同类目的其他产品间接购买,这点很重要)。
在A买家完成下单的这一瞬间,同样拥有X标签组的B买家,C买家,D买家也都同时搜索了【男童衬衫】,那么系统通过判断(提升购物体验)在综合排序中即会将Z产品优先展示给这些买家,【消费者相互引导论的推荐原则是通过对相同标签组其他买家的购买结果做为近期展示的判断依据】,简单的说就是Z产品对X标签组买家的契合度高。
好比经常会有人将千人千面比成大型商场的导购,在旁喋喋不休的推荐(标签化推荐)让人不胜其烦,这样的比喻有失偏颇,只有最低级的导购才会不停的鼓吹他们的产品有多好同行的产品有多差,而稍微懂点门道的的通常会说 “ 您看,这件衣服多漂亮,之前的那个客人和你身材差不多(标签),一眼就瞧中了(购买),您要不要试一试,我帮你拿(展现)。” 而更优秀的导购是会让你在不经意间把注意力停留在适合你的产品前(判断),而他只在一旁伴以微笑,我相信这也是千人千面不停追求的目标。
扯远了些,上面的举例是一种抛离了其他条件的假设,在这之外,关键词进店停留时长,收藏率,跳失率,宝贝距离下架的时间,是否橱窗推荐,店铺权重,都会产生影响。
因为大类目下的热词搜索产生的转化量非常的大,而展现位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下面会说明),所以消费者相对论更讲求时效性---“越接近上一次购物的搜索,宝贝就将拥有更多机会的展现”。
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讨论的标签对应论(宝贝标签、店铺标签与买家标签的契合度)的一种深度解读。我并不是说原先的标签对应论不存在,只是在每天那么多的优质宝贝的成交中搜索引擎不会因为你的宝贝标签是合适的就优先推荐给买家,即使有推荐也应该是排在近期有成交的宝贝之后的----所以准确的说两则是同时存在,而买家相互引导论的优先级又在标签对应论之上。
不可否认,我所说的买家相互引导的作用方式非常的粗浅,A买家交易后至B买家,那如果B买家再次成交,会不会产生的作用可能就不单单是下一次的短暂同标签展现(权重升级),而C买家的收藏,D买家的长时间停留,以及相互引导后的综合点击率也是不是会产生影响呢,这是大数据,我们无法测试,但我相信存在的合理性。
在我看来千人千面对新店卖家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福利,你有更多的内容去跟别人做差异化竞争,100个人,你打败其中一个人。慢慢的把自己的店铺变强变大。
如果你作为一个新手,请准备3000块钱学习如何做好手机端直通车的投放。更要计算好你的成本,偶尔一个失误可能就是几十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