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创优品是全球零售业的最后一块蛋糕?
很多事来不及思考,就这样自然发生了!
当微信用户步履蹒跚地艰难撞线十亿时,拼多多却用看上去很傻很天真的“0元购”的团购模式一年吸金千亿;当很多人都在预言实体经济已死时,阿里、京东这些曾经视实体经济为无物的电商大佬纷纷金戈铁马地杀了一记回马枪。
当很多人都在说名创优品就是升级版的十元店和山寨版的无印良品时,人家却只用了4年时间,就在全球开了2600多家店,2017年营收超120亿!
要知道,优衣库进入中国15年也只新开了500家店,在中国苦心经营了27年的麦当劳大叔也只开了2200多家门店。
名创优品的开店速度,完全可以让麦当劳沉默、让优衣库流泪!
不管你爱、还是不爱,名创优品的火已经是一种现象极事件了。
名创优品的创始人叶国富是湖北人,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他是一个早在2005年就创立了哎呀呀,并请来红极一时的SHE做代言的零售界老油条。
2013年,叶国富在日本看到当地随处可见的100元店,就在想:我要是在中国也搞一个精品十元店,那画面,美得不敢想象!
他随后做了三件事:
其一,在日本注册名创优品,从血统论上强化了名创优品的日本基因。
第二,拉上日本设计师三宅顺也作为名创理念的发起人,将日本元素植入产品中。
第三,在店面的形象设计上,名创优品红果果颜色和优衣库傻傻分不清,从形象上强化日系风格。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名创优品的东西一般都是Made in China。
但是那几年,中国人对日本产品已到了迷信的地步,名创优品正是摸清了国人的这种消费心理后实现精准切入的。
所以当叶国富喊出那句“名创优品是全球零售业的最后一块蛋糕”时,他当时可能觉得非常美妙。
名创优品为什么能火?
相比同行,名创优品还有哪些开创性呢?
其一,开拓出有别于电商和其他零售形态的小众领域。
名创卖的是化妆品、零食等快消类的生活小商品,用户中很多是都市白领女性,有效规避了电商和其他零售形态的红海式竞争,开拓出一个小而美的独特领域。
其二,低价策略。
低价意味着减少竞争,低价产品如果还有一点点格调,还意味着庞大的SKU和快速上新的频率,从而保证了很好的用户留存。
其三,通过从“面子”到“里子”的日系风植入,解决了国内消费者的“低价商品质量不好”的心理顾虑。
其四,地段,还是地段!
和一般的低价店开在不显眼的地方不同,名创优品把店开在购物中心等商业中心地带,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大流量,另一方面也用这种活广告的方式把品牌形象树立起来。
最后, 叶国富很懂得推销自己。
比如说, 2016年11月,叶国富买下《21世纪经济报道》头版整版,把王健林和马云过去4年关于电商和实体经济的赌约又炒了一次——你说他利用名人效应爆光自己也好,煽动人们对于房地产商和电商的痛恨也罢,反正通过一系列营销事件,很多人都认识了叶国富和名创优品。
不得不说,从切入市场的角度到策略的制定,从有把握地打“消费是场心理战”到通过营销事件爆光自己和品牌,名创优品都有很可取的地方。
“今天中国有99%的人还看不懂名创模式。”
一个一年做到120亿销售的品牌,背后肯定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
而天底下所有的生意无外乎两种终极模式,一个是低频高价,一个是高频低价,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差价,造成盈利的一方。
主打低价策略的名创优品是怎么实现盈利的呢?
其一, 通过3000多的SKU保证了产品的丰富性,通过每周2-3个新品增强用户到店的留存率,走售卖复购商品的路线。
其二,主打一批颜值高、质地好、价格低的商品,并通过大规模开店形成规模经济,最后,一款低价眼线做到10亿就不奇怪了。
其三,在不设防的购物环境中释放你的购物欲,让顾客自动提高客单——当价格足够低的时候,消费者有可能在不设防的消费心理下购入一些原本根本没想要买的东西。
最后,创造了一套旱涝保收的加盟制度。
加盟商需缴纳品牌使用费15万、货品保证金75万,加上装修费、店铺租金、雇工工资、水电工商费等,一个加盟店的启动资金大约在20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给了名创优品。
此外,加盟店每天营业额的62%要归名创优品。
怎么保证加盟商把62%的收入交出来给自己?
第一,名创优品高达10%以上的毛利保证了加盟商即使只拿到38%的收入也有钱赚。
第二,还有一条隐藏的产业链:名创优品和P2P平台分利宝不一般的关系。
也就是说,加盟商要是没钱开店可以来分利宝贷款,贷了款后再交加盟费等费用。一句话,左手搞实业、右手干金融,收够店家的,留够自己的,风险都是别人的。
难怪叶国富会说:今天中国有99%的人还看不懂名创模式!
名创优品还能火多久?
事实上,在名创优品火爆了几年后,形势已悄然发生变化。
一方面,日本制造现在事故频发,很多加盟商发现,即使名创优品的产品上印满了日文,东西也很难卖出去了;另一方面,加盟商们要交的费用越来越多,多得让他们难以承受了。
这从近年来名创优品开店数量下滑上也可以看出来: 2016年,名创优品在中国开店仅有525家,不到2015年的一半,和此前说的“每月开店80-100家”相差甚远。
叶国富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2016年开始,名创优品的战略重点从国内转到国外,2016年在国外10多个国家开设了近200家新店。
最大的隐患,恰恰有可能是“99%的人还看不懂的名创模式”!
很显然,不管怎么铺叠架构,这一模式难逃 “自融”的嫌疑,当毛率下降、SUK数量和新品运转速度达不到要求时,模式中的各方有可能不可避免地走向同归于尽的结局。
还有,近年来名创优品多家生产商的产品被抽检出不合格,此外在产品商标、店铺风格等方面名创优品的风波不断——虽然2018年初名创优品就开始了IPO之路,但这些风波有可能会成为其IPO进程的不利因素。
在消费者自主消费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如果产品本身缺乏研发能力和创新气质,仅依靠“99%的人还看不懂的商业模式”与看似热闹的炒作,这个品牌终究只是这个时代的匆匆过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