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稿-
今天,当你去眼镜店配眼镜,通常只要四步:先裸眼测视力,然后通过电脑验光仪打出一张验光单,接着戴上试镜架,根据验光单进一步调整镜片度数,确定度数后就能打磨出一副眼镜。
然而,这个方法配出的眼镜度数并不准确,很可能进一步损坏视力。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配镜流程才算科学?
首先,我们要搞清视力和度数这两个概念。
视力是眼睛看清事物的能力。按中国的标准,站在一定距离看视力表,能看清 1.0 那一行就达到了标准视力。
度数是透镜的屈光度,即折射光线的能力。
我们知道近视就是眼睛的聚焦能力太强,看远处时,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无法形成清晰的物象,所以要戴一个凹透镜,让光线先向外发散,再经眼球聚焦在视网膜上。
远视则是眼睛聚焦能力不足,看近处时,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所以要戴一个凸透镜,让光线先向内折射,再经眼球聚焦在视网膜上。
两种透镜都有焦点,且到镜片中心的距离称为焦距,而焦距的倒数就是屈光度。比如焦距为 0.25 米时,屈光度等于 4 ,单位为 D,其中凹透镜的记为 -4D ,凸透镜的记为 +4D。
屈光度再乘上 100,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度数,-4D 意味着近视 400 度,+4D 意味着远视 400 度。
之所以要把焦距转化为度数,是因为多个镜片叠加时,它们总的度数约等于各个镜片度数的和,方便加减计算,而焦距算起来则非常麻烦。
患者先要用右眼从检测窗里看一张风景图。这张图会先变模糊,让患者的眼睛进入雾视状态,放松眼部肌肉,以提高检测准确度。
接着,风景图会逐渐变清晰,患者要盯着中央的红房子固定视线。验光师从监视屏定位好眼睛后,验光仪会发出红外线,通过眼球的反射测出屈光状态。
双眼要分别测 3~4 次,然后由机器打出一张验光单,加粗部分为汇总结果。其中 S 球镜的数值,就是患者所需的眼镜度数。此外还有散光、瞳孔距离等诊断数值。
不过,电脑验光仪的雾视时间只有 2~3 秒,眼睛来不及完全放松,结果并不准,还要再经主觉验光调整。
一般眼镜店会用简单粗暴的插片法,让患者戴着试镜架,根据验光单加减不同度数的镜片,直到视力达到 1.0 。
开始之前,要根据验光单的数值调整瞳距,让患者双眼对准视孔,视孔里隐藏着很多不同度数的镜片,利用球镜粗调转轮每次可加减 3D,细调转轮每次可加减 0.25D 。
验光师会把验光单的数值设为起始度数,然后一般会遮住左眼,先测右眼。
第一步是 MPMVA,最佳视力的最大屈光度。先在原始度数上增加 0.75~1D,即叠加一个凸透镜,人为营造近视,让患者视力降至 0.2~0.4 ,进入雾视状态,放松眼球,保持 5~10 分钟。
接着去雾视,用细调转轮每次减少 0.25D,让患者不断提高视力,直到患者表示无法再提高为止。
第二步是红绿测试。由于红光的波长比绿光长,进入眼球后两条光线会聚焦在不同位置,所以当人眼刚好能看清绿光时,看红光就会模糊,反之亦然。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在上一步的度数基础上,再利用细调转轮每次加减 0.25D,让患者同时看清红绿两个视标,即红绿光大致聚焦在视网膜前后。
接下来,要把柱镜切换到视孔,测散光。散光通常是因为眼球横向和竖向的角膜曲度不同,导致两个方向的光线聚焦在不同位置,看蜂窝状视标时往往只能看清一个方向上的图像。
矫正散光的原理就是利用正负柱面透镜,可以只改变一个方向上的光线,最终让横竖两个方向的光线都聚焦在视网膜上。
到此,右眼验光才结束。等左眼也验完后,还要再把棱镜切换到视孔,调整双眼的视力平衡,最终确定配镜度数。你可以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验光”获取更详细的综合验光仪操作介绍。
今天,只有正规医院或部分专业眼镜店愿意提供科学的验光服务,费用一般不过百元。
然而,大部分抠门的中国消费者还是更愿意去小型眼镜店,接受粗暴的免费验光。
这就逼着眼镜店只能靠卖高价的镜架、镜片挣钱。
根据博士眼镜 2018 年的年报,镜架、镜片的毛利率高达 80% 左右,
但摊完房租水电、验光设备、人力成本后净利润率也只有 10.38% 。
在中国,验光主要是服务性质,而不是医疗性质,而国务院于 2012 年又取消了验光师的职业资格认定,这样一来,去小型眼镜店验光就真的跟买彩票差不多,验的准不准都看你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