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冬日的数九寒天一样,夏天也有着最为炎热的一段时间,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三伏天”的时节。小暑节气一般离入伏都不太远,夏天在步入中后期的同时,也逐渐发挥出它最大的魔力,所以民间有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小暑节气的到来也表明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天气即将到来。
狂风暴雨
一、小暑的气候特征
与大暑节气的天气相比,小暑天的气温只能算的上“小热”,在此时节,来自东南方向的太平洋暖湿气流正大量奔向中国大陆,这使得我国各地降水量都明显增加,而江南地区缠绵不断的梅雨季节即将结束,随之而来的或是连续不断的狂风暴雨,或是长时间无雨的伏旱天气。与之相对应的华北与东北地区,则进入多雨期,大量降雨天气的到来也使北方的天气在凉爽与炎热之间来回任意切换。
雷暴天气
小暑也是重要的农作物管理时节,此时的东北已经要开始收割冬季与春季小麦了,华北与南方地区则要根据天气情况对农作物进行良好的管理,可以说小暑时节复杂的天气状况使得此时的农作物管理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台风或雷暴天气的到来就可能将田间农作物损毁殆尽,给辛苦劳作一年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争分夺秒抢收小麦
小暑节气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三候”,一候“温风至”,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温风”指的并不是温暖的风, 而是热风,意思是说到了小暑时节,空气中带有凉爽感觉的风已经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炎热的夏风。正如王粲在《大暑赋》中写道的“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熹的含义是炙热、火烤,尽管王粲以“大暑”命名,但此句用来描写小暑也不算为过。
一候温风至,大树底下好乘凉
二候为“蟋蟀居宇”,蟋蟀是喜凉的昆虫,天气越是凉爽,蟋蟀便越是活跃,但在小暑时节, 炎热的天气热得蟋蟀也不愿出家门,只能在洞穴里避暑了。
二候蟋蟀居宇
三候为“鹰始鸷”,意思是说即使是老鹰,也会在小暑时节因为天气的炎热而远离地面,飞至凉爽的高空中翱翔。
三候鹰始鸷
二、小暑节气的文化习俗
在鲁南与苏北地区,人们有着小暑时节“吃暑羊”的习惯,在炎热的伏天里,人们还不需要为刚刚播种下的秋麦的收割问题而担忧,所以在以前的农村里,人们时常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凑一大桌子人“吃暑羊”。乡村里的羊是喝着山泉水、吃着农家青草而长大的,肉质十分鲜美,正是食用的绝佳时机。
据传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尧舜时代,彼时的民间乡村有着“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传承至今天,在徐州依然有着入伏天吃羊肉的传统,人们叫作“吃伏羊”,而当地人也还留存着“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的民间谚语。
吃伏羊
除吃羊外,在我国许多地方还有着小暑“食新”的习俗,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用刚刚收获的新米蒸出香嫩的米饭,将其作为供品摆放在五谷大神以及祖先的牌位之前。人们还会喝刚刚酿造出来的新酒,而无论是新酒还是新米,都贵在一个“新”字,人们认为“吃新”也就是“吃辛”,可以将一年的辛苦劳作吃下去,用以向上天祈求秋天时能够获得丰收。
还有一些地方不仅将新米用作供品,还会将新收割的小麦炒熟后磨成面粉,再用水和糖搅拌着吃下去,这种吃“炒面”的风俗早在汉代就已经产生,而这种做法也是人们尝新以求丰收的表达方式。
食新米
吃伏面同样是人们过小暑的一项习俗,伏天中的“伏”寓意人们尽量在伏天少出门,在家也应该多吃一些清凉的食品,以防止中暑。小暑时节正是我国北方小麦刚刚收获的时节,人们会用刚刚打出的新麦包饺子或做面条,伏天时节食欲不振,而吃饺子或凉面就成为人们消暑的食物,所以民间也有着“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据说这项习俗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有人在书中写道:“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书里写的“汤饼”实际上就是面条,至后来人们更是认为小暑伏天吃面条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还能够养生败火。
吃面
谈及小暑时节的降温养生食品,就不得不提及藕,清代时,莲藕就成为朝廷的御膳供品。而莲藕当中的“藕”字更是因与“偶”字谐音而被民间认为具有“佳偶天成”的美好寓意。除了这些美好的象征之外,莲藕作为一种食品,还有着润燥下火、清热养血、消肿止血和健脾益胃的功效,正是夏日消暑的绝佳清凉食物。
吃藕消暑
除在饮食上需多吃清淡清凉的食物外,小暑时节,人们还经常会因为天气炎热而烦躁不安,容易打盹犯困,所以就需要静心养气,在家可以做一些室内运动或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调节精神萎靡的状态,而这符合“春夏养阳”的说法。此外在运动时最好选择在晚上进行,不宜过早,否则会影响夏季的修养,还可能因过早起床而对心脏造成危害。
总而言之,小暑时节的养生关键就在一个“静”字,我们可以选择在家中每日定时坐下来沉思一段时间,使疲惫的身体放松下来,保持充足的睡眠,摄入适量的食物,做好外出防暑工作,快快乐乐地度过最为炎热的一段时光。
文史君说
小暑时节正值初伏到来的时刻,这意味着天气已经在为下一个节气大暑做准备,温度也是节节攀升;但此时又正好是降雨量大增的时候,降雨虽然会使天气变得凉爽一些,但巨大的温差很容易让人感冒,因此小暑时节需要根据温差及时地增减衣物,保护好身体。
参考文献
邱明瑜:《小暑消暑》,《中国美术报》2019年7月。
李爽:《小暑·水满溪》,《现代商业银行》2019年第12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