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把元朝赶出中原之后,北元还硬撑了一段时间,到1400年后,蒙古就开始逐步走向四分五裂了。这之后,除了也先时期的瓦剌和葛尔丹时期的准格尔曾经短暂统一过蒙古各部之外,其它大部分时间,蒙古各部都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
当然,这本来也是草原上的正常状态,都是以部族为单位,在一块固定的地区游牧,直到出现一个强大的部落突然崛起,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都统一起来,成立一个统一的游牧部落国家。而当这样的草原帝国衰落之后,草原就又会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
但明朝的情况与以往不同,明朝一边修长城,一边持续不断的与草原各部落进行战争,让草原各部落哪怕是在瓦剌时期完成短暂的统一,也因为没有和中原达成稳定的朝贡贸易关系而迅速衰落,又回到了四分五裂的状态。
整个明朝时期,对草原和边疆地区基本上都采用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不断的给予各种部落头领以各种爵位和封号,给予他们单独进行朝贡贸易的权力,但当草原出现强势部落的时候,明朝都会坚决打击,从而让整个明朝时期,草原都无法统一起来。
到清朝开始在东北崛起的时候,首先第一步就是把明朝逐出东北,也就是当时的辽东,然后又和明朝争夺辽西地区。明朝在这两个地区的争夺中最终都输掉了,放弃了辽东和辽西,依托长城和关宁地区,建立起了新的防线。
如果按照正常的草原政治的循环发展逻辑,那么接下来后金的正常轨迹应该是逐步向西发展,先谋求统一草原,然后再大举南下,与中原建立稳定的朝贡贸易关系,进入和平状态。但就在明与后金的防线开始稳定的时候,因为内部叛乱,明朝崩溃了。
在清朝入关的时候,虽然名义上也已经成为草原各部落的宗主,蒙古各部也已经与清朝建立了稳定的雇佣关系,也就是清朝出钱出粮,蒙古各部出兵,帮清朝打仗,但清朝的这种关系并未完全推广到蒙古各部落中,只在辽西一带建立起了这种关系,更西边的蒙古各部对清朝只是名义上的臣服。
这样,当清朝入关,顺利建立起对关内的统治的时候,蒙古各部仍然处在分裂状态,一部分蒙古部落已经与明朝建立起了稳定的关系,一部分部落则只处在羁縻状态。尤其是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和清朝的关系基本上就处在羁縻状态,并没有像察哈尔等地一样,统一编旗管理,清朝的控制力实际上是比较弱的。
从实力的角度来说,漠北蒙古其实是远不如漠南和漠西蒙古的,所以清朝在从康熙到乾隆长达百年的接力之后,终于将漠西蒙古也纳入了版图,但对漠北的蒙古仍然保持着羁縻状态,只要不出现叛乱,清朝也不愿意耗费钱粮去加强管理。
清朝最在意的就是原本在辽西和今天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蒙古,将这里的蒙古人视为和满洲一样的统治基础,采取包养政策。也因此,为了保护东北和内蒙东部、南部蒙古的王公贵族的利益,禁止汉人向这些地区移民进行开发和垦殖。
一直到1907年以后,清廷才开始放松对向这些地区移民的管制,而这时候已经在新疆建省,在西藏也已经开始进行改革了。也就是说,原本自然距离离北京最近的蒙古,反而是最后加强控制的,而且也没有采取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垦殖,只是放松了管制。
这种自然而然的移民,到清朝灭亡的时候,都还没有完成对东北、内蒙古的完全控制,就更不用说远在漠北的外蒙了。所以,在清朝灭亡之后,外蒙宣布独立之后,北洋政府曾经派兵远征,一度声称恢复了对外蒙的主权,但因为北洋政府无法长期维持驻军,很快就将军队撤回来了。
当苏联建立并且迅速崛起的时候,中国正处在分裂内战的状态,所以外蒙也迅速紧紧的抱住了苏联的大腿。到二战结束的时候,这一结果就已经成为既成事实了,已经无法改变。按照当时的国际法,独立二十年就获得了独立国家的资格。
反观西藏和新疆,虽然也曾经出现过外敌入侵的危机,但却能够始终维持在主权范围内,为后人留下加强管理的余地,则是因为这两个地方清廷原本并没有那么重视,在遭到入侵和叛乱之后,不得不主动加强控制。而清廷最为重视的蒙古,却因为禁止汉人移民,自己也没有采取措施加强控制,最终完全脱离了中国。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