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流量竞争年代,你Out了吗? | 教授观点

非合作博弈论当中最著名是早在19世纪就提出的两个经典模型:产量博弈模型(又称古诺博弈)和价格博弈模型(又称伯特兰博弈)。这两个模型基于同一个理论假设:在市场总规模固定的情形下,厂商拥有的消费者数量是由厂商的博弈决策(生产的数量或销售的价格)均衡所决定的。近两百年来,上述两个模型作为博弈论当中最基本的范式被广泛地引用和拓展。

然而在被谷歌、脸书和BAT主导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惊讶地发现,越来越多的现象已经无法用上述两个模型来解释:前一天,你还在和竞争对手齐头并进,忽然竞争对手从其他更大的平台导入或获取了大量的流量,顿时间原本看似均衡的竞争的格局就被打破。

例如,在谷歌搜索视频,首先出现的结果几乎都来自谷歌旗下的YouTube;而在国内,从共享单车到视频网站,人们似乎已经对这样的场景习以为常:有BAT、小米、360这些大平台提供流量来源的企业,总是能在与竞争对手的博弈当中占得头筹。

如果你把这样的情形简单地归结为企业兼并收购的结果,可能就太过狭隘了。实际上,获取流量的方式远远超过了被收购或投资这一条路,而聪明的企业总是能够找到自己的流量入口。

例如,在Airbnb成立的初期,最大的困扰便是没有房东和住户。Airbnb在网站上对于发布房源的房东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功能——“一键发布到Craigslist”(作者注:以C2C二手交易为主的BBS,用户群体规模庞大,租房业务只是其中一个板块)。这样一来,所有发布到Airbnb的房源会同时自动发布到Craigslist,同时如果对该信息感兴趣的Craigslist用户会点击链接进入到Airbnb完成交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通过在Quora(类似知乎的大型问答社区)上回答专业问题来吸引用户点击自己的网站链接。上述这些企业通过自身方法从外部的大平台获取了源源不断的流量,而无论是产量博弈和价格博弈模型,对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形都不适用。更重要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当竞争对手以难以模仿的方式(例如被收购)获取流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流量为王的互联时代,企业需要关于竞争的新思考。

他们首先将借助外部流量来竞争的情形进行了归类,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社会化登录。例如鼓励用户以大平台的用户名密码进行自动登录或者一键登录,这在输入不便的移动端日益普遍。

2:

投资或收购。在允许大平台入股的同时,从大平台的“生态”当中获取流量,诸如小米等大的入口企业都将自身流量视为产品生态的核心资源。

3:

“寄生虫”策略。这个名字并不好听,但却是像上述Airbnb例子那样,从更大的平台攫取流量并且不需要承担流量的成本。

4:

单边到双边。许多客户量巨大的单边经营企业忽然发现,自己如果成为双边公司有可能会获取巨大的市场空间。

以美国的OpenTable为例,这家企业原本只是向饭店提供餐馆的预订和管理内部系统,但忽然发现如果能够向消费者端拓展,则可以“自带”原来所有的餐馆客户进入到网络订餐市场,并且由于OpenTable对于餐馆内具体布局非常了解(原本就是内部管理系统),因此提供的订餐服务也非常高端,甚至可以精细到每一张餐桌的每个时间段,这也帮助他们在消费者订餐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那么流量竞争究竟和价格竞争有何不同呢?

窦一凡老师的研究表明,流量的管理相比于价格的管理更加复杂,无法简单地一一对应。具体而言,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导入的流量可能是企业直接的利润来源,也有可能成为企业用于诱发其他更多消费者的“种子”。在这当中,平台本身的网络外部性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更加具有挑战的是,随着竞争对手以难以复制的方式导入流量,竞争对手企业应对的方式也分为三种情形:价格差异化、市场差异化和双边价格战。其中,市场差异化是一类新颖的策略:当竞争对手在双边市场的一侧大量导入流量时,很可能会强化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例如向一边收费,向另一边免费。此时竞争对手可以尝试相反的经营思路,避其锋芒而转向市场的另一边。例如,在YouTube推出消费者段收费业务YouTube Red的同时,竞争对手Vimeo则将发力点转向了向视频上传者收费的Vimeo Pro。

流量”不是用户的简单叠加,用户间、市场间的网络效应,足以将聚拢的水滴变为惊涛骇浪。

流量竞争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例如,如果流量本身导入存在高昂的成本怎么办?如果流量是“假”的,又会怎样影响竞争的格局?窦一凡老师的研究都给出了对应的探索,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最新的工作论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流量  流量词条  教授  教授词条  观点  观点词条  年代  年代词条  竞争  竞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