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创企业都有遇到不靠谱的合伙人。那是因为创业的初期,因为情景不明朗,创始团队不够稳定,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某个合伙人再分完股权之后,还没有为公司付出什么,就拍拍屁股走人了。你说这走就走,可他手里还残着公司大把的股权,如果离职之后坚持不出让股份,那也没有什么办法强行收回股权。
要避免这种尴尬的状况。在股权分配的时候,就应该一开始就约定好股权退出方式,防止合伙人中途退出,给脆弱的初始团队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对留在公司的其他股东也非常的不公平。
创业公司股份划分的一大坑,没有设计退出机制。懂的退出机制协定的方式,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一,先由创始人代持股份,由原始股东代持其他合伙人的股份,比如:我给你10%的股份,但现在是由我来代持,你完成到什么样的业绩,或者是服务多长的时间,我就把股权转给你再去工商变更。
第二,设计分期发放股权的机制。就是事先规定好股权将分批释放给创始人,比如:分给一个创始人20%的股份,约定好成熟期是四年,每一年他完成的目标就给他5%的股份,完不成就扣除。
股份成熟机制可以根据团队的情况制定发放频次和时长,一般来说,服务期不满一年,离职就没有股份;如果成熟期是四年,第一年拿1/4的股份,一年之后按月一批一批的兑现后续的股份,比如每个月释放1/48的股份,直到干满48个月,也就是四年之后全部股权成熟。
股份成熟机制模式是目前最常见的期权分期释放模式,它既能够激励每个创始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又可以保护团队一旦创始团队中有人离职带来的股权退出问题,能够合理平衡留守创始人和离职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很多互联网公司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模式。
股权回购实际上就是买断退出合伙人手里的股票,一方面要承认合伙人的历史贡献,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价格全部回收,或者是收回一部分股份。
那么股权回收价格是怎么来确定?主要参考的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是参照股东购买的价格产生一定的溢价,为了尊重早期合伙人的贡献,股权回购的时候可以比最早购买的价格高一些,比如说退出的合伙人当初以20万的投资拿到了20%的股份,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业务量做大了两倍,那么就应该以两倍的溢价回购,那20%的股份也就是40万元。
第二种是参照最近融资估值的折扣价,比如前期合伙人以20万拿到了20%的股份,A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了1000万元,那么这个时候20%的股份就值200万了,公司就要拿出200万去回购这20%的股份,公司把现金全都拿来回购股份了,一下没了现金不就运营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下需要提前商量好,打个五折给100万就行了,如果100万也拿不出来,还可以约定分期来给。
第三种是离职的时候参考公司的净资产折价回收。 这条适合有一定固定资产的企业,比如有房产工厂的公司,互联网创业公司就不太适合,因为没有多少净资产,当然净资产可以找专业财务公司来进行测算的。
对于回购价格的确定,最好能根据公司具体的商业模式共同协商,让出合伙人可以分享企业成长的收益,又不让公司有过大的现金流失压力,还能预留出一定的调整空间和灵活性。
第四,做好创业团队的预期共识。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中国合伙人经常犯的错就是碍于面子,常常只是达成的口头协议,而没有白纸黑字的合同做保障,这就导致了后面出现的问题在扯皮撕逼闹翻脸。所以前期合伙人之间的共识一定要放进股东章程中进行保护。
首先第一个共识,创始人拿到了股份,是默认长期参与项目成长,而不是短期投机行为。第二共识能够接受提前设定的股份退出机制,保证公平合理的持股和退股方式。第三个共识,对于股份的分期成熟以及回购机制,创始人制定了退出游戏规则,就要带头遵守。如果创始人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团队成员也不会信服和遵守。
第五,约定高额违约金。对离职不交出股份的行为,为避免之后扯皮,提前预约好离职不退股的高额违约金,离职人员要赔偿这么多的钱,就乖乖的退股了。
总之在涉及股权问题时,先小人后君子。提前约定好,不但能避免日后撕破脸,还能避免损失大笔的财产。看待这里,不妨给自己公司股权情况做个体检,及时弥补各种漏洞,记住,千万不要低估股权上的问题,它才是牵动公司的蝴蝶效应,设计的好,等于给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弄不好就等于把企业陷入深渊,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