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知道人脉有多重要。
职场需要社交,生活需要社交,长袖善舞俨然成为一种能力,你的人脉意味着机会、底蕴和未来。
我们做出过很多正确的选择,比如说使用脉脉发掘二度人脉,比如说向优秀的人才靠拢,交思维模式更加积极高效的朋友。
我们也浪费了许多时间,为其实没有那么熟的人去联系各种各样的事,和只记得名字的朋友花半小时寒暄。
时间碎成片,撒进微信、扣扣里悄无声息地不见。而我们的收获...几乎为零。
事实上,在社交变得越来越轻松,只需要动动手指发条信息的同时,社交行为的“含金量”也越来越低。
—1—
“我的微信里只留了50个人”
听说断舍离适用于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微信联系人。于是小月决心试一试。
家里养的喵主子轻盈地从窗边走过,背后是半勾新月。
这把清理通讯录的行为,变得很有仪式感。
曾经她的微信里加了很多很多人,小学同学、初中同学,还有高中、大学、研究生。前工作同事,现同事的老婆,单位领导,某个推销柚子茶的盆友,还有不少已经叫不上名字的,朋友的朋友。
但就算最博存在感的朋友圈,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和她互相点赞。
小月决定不再维护微信上的路人塑料花友情。
但删掉第一个名字的时候,她的心都颤抖了一下。
那是在地铁里追着她加了好友的,一个开饮品店的漂亮姑娘,小月还记得她笑嘻嘻的脸。她的朋友圈都是微店广告,所以她被小月屏蔽后,遗忘在沉默的通讯录里。
一个、两个、三个……100个。
两三年都不会对话的名字,沙扬娜拉。
小月看着通讯录里剩下的50个名字,想起每个名字背后熟悉又亲切的人,忽然如释重负。
无效社交,她的选择是不要。
—2—
“500个好友,常说话的只有8个”
好友多得数不过来,看似呼喝一声,就能拉起一票人马,听起来很帅,实际没那么美好。
乐非是圈子里出了名的人面广,似乎谁都能和他聊上几句。 拉开脉脉里的评价,全都是“仗义、牛人、好哥们儿”。
然而,每当乐非大醉而归,想找人唠点知心话的时候。
点开微信,却发现无论和谁,都是交浅言深。
微信上500多个好友,这一个星期常说话的只有8个。
听起来高朋满座,陪我共饮欢歌,殊不知真需要排忧解难,能伸出手又有几人? 情真意长,处的是知己,而互道“你好”,相约“下次”,干巴巴几句的,那都是无效的社交。
但拘于面子,乐非还是没法把那些曾经在酒局上、工作中、楼道里遇到的“哥们儿”从微信里删掉。
无效社交,他的选择是忍耐。
—3—
“我需要点赞之交”
花花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特别多,每次“求朋友们点个赞,集够35个就好了”的活动,她总是最先集齐。
当然一切社交行动都要有来有往,日常没事勤刷朋友圈的她,会把看到的“求赞”、各种自拍美照、宝妈秀的萌娃都认认真真挨个点赞。
听说这就是典型的无效社交,但她倒觉得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遇到事情各自飞”的交往很棒。
每个人都会有几个铁哥们儿、死党闺蜜、血脉相连的亲人、真心相对的朋友,但不会和所有人都连接得如此紧密。
之所以怒骂“无效社交”,无非是因为有时你付出太少,却期待得太多。
无效社交,她的选择是拥抱。
现代人的交往总是趋于平淡,因为技术在革新、时代在进步,我们逐渐对彼此没那么多期待和要求,能在一起快乐相处、自然分开,只是因为情感上的联系。
纯粹、干净、脆弱的联系。
所以我们每日纠缠在“无效社交”中,深觉疲惫,却忘了其实我们本来可以选择不那么做。
我们痛斥虚伪、功利和虚荣的社交心态,却忽略了,社交本身是无罪的。
社交只是人与人交往的自然行为,我们又该用什么标准,去评判它的有效与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