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放求职信息,都能引来业务员骚扰。”
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抱怨说,如果不小心在网上填写了个人信息(尤其是手机号),最先接到的总是保险、地产、金融、汽车等业务人员的短信或来电。
因此,不厌其烦的网友开始重视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在一些平台的注册信息中,能放邮件就不放手机号码,能填姓氏绝不填全名。
这就导致了在互联网上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甚至连非法贩卖用户资料的“灰产”,单条信息的交易价格也越叫越高,让众多业务(销售)人员望而却步。
“有应用软件宣称能抓取用户信息和消费行为。”从事汽车销售的读者张旭(化名)告诉懂懂笔记,为了完成公司的业务考核,公司有个别同事,都不惜花了大价钱,从“灰产”手里买了一套这样的“神软件”。希望找到更为精准的个人信息,用于业务推销。
而且这款软件只需单次付费,买断之后系统将自动抓取并提供用户信息。甚至可以根据所需行业方向,帮助业务员筛出有用的目标客户源。
那么,这样一款“神软件”,真的能为处于信息获取困境中业务员们,带来低成本的客户资料吗?
几千元就能实现用户数据抓取?
“做业务的,过去上网找信息,现在上网找捷径。”
张旭在过去三个月里,仅为4S店卖了四台车,距离公司所要求的考核指标,还差一半有余。这让他感到压力颇大,毕竟两个季度完成不了既定指标,就要自动离职了。
偶然的机会,他在某搜索引擎上键入了“大数据”一词。搜索结果排名第二的一条广告,深深吸引住了他。他告诉懂懂笔记,广告上说,这家机构所销售的一款大数据软件,能够获取用户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
“关键是不贵,6900元就能终身使用。”张旭表示,与在互联网上付费注册平台高级账户获取用户信息,或自费从“灰产”那儿购买客户资料相比,软件几千元的价格的确很诱人。
况且机构还宣称,他们并非是简单卖资料的“灰产”,而是“授人以渔”,帮助业务员不断挖掘客户消费行为的“大数据”团队。
只不过,张旭并没有被宣传和价格冲昏头脑。而是精明的联系上了机构客服,要求提供测试版本,先让他试试所谓“资料”的真实性,再考虑是否购买软件。
“他给拍了一段带有用户资料的视频,演示的同时把我的‘姓名’和演示时间写了张纸条放在屏幕边上,以证真实。”通过客服提供的姓名与手机号码,外加部分消费记录,张旭尝试联系了用户。
然而,让他感到喜出望外的是,这些资料上的信息,基本都对得上。甚至消费记录也是真实的,其中有不少还是财大气粗的炒房客。对于公司刚上市的新车,也有用户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连续测试了十几个用户,除了一个关机以外,其他都是真的。”张旭告诉懂懂笔记,这些资料让他看到了达成季度考核目标的希望。为了避免上当受骗,他要求对方使用货到付款的方式,向他邮寄预装了该软件的笔记本电脑。
据他透露,倘若这样一套“大数据”系统真像测试中那么好用的话,那么每个月将帮他节省将近3000元的资料开销费用,这部分费用对于销售人员来说,都是自费的,公司并不承担报销。所以仅需两个多月时间,他就能赚回整套软件的成本。
有从事销售工作的网友表示,做业务最繁琐的工序,是用户资料的检索。要在大量资料中,筛选出有用的、潜在客户信息,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这样一套带有检索、筛选功能的信息系统,的确能够吸引销售人员的关注,甚至被“大数据”一词唬得服服帖帖。
只不过,几千块钱真的可以买来如此实用的“大数据”吗?
数据造假不断,资料滥竽充数
“机构说,很多地产、保险、金融销售,都在用这套产品。”
拿到系统之后,张旭就迫不及待照着机构所提供的教程,用了起来。他告诉懂懂笔记,系统中,除了有他所需要的大量车主信息之外,还有许多投资客户、地产业主、高消费人士的个人信息,而且每隔半个小时,系统都会新增一批刚刚“抓取”到的资料。
“很多用户的确是老车主了,区域也都锁定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他说,作为汽车销售而言,若能够知道车主爱车年限,就能有的放矢的向他们推销新车,尤其是使用年限超过八年的合资车车主,置换、购买新车的可能性更高。
甚至可以向部分业主、炒房客、金融从业人士推销高端豪华车型,成功率也有一定的保障。通过近期的消费记录,还可以知道这些潜在客户群的兴趣、爱好。并在沟通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只可惜,就在张旭拿到这套“大数据”系统几天之后,系统上所抓取更新的个人信息,似乎和他开起了玩笑。要么出现手机号码空号,要么就是用户资料与手机号码对不上,要么就是所谓的消费记录子虚乌有。
“一开始以为是偶然事件,后来发现,十条资料,有九条都是错的,仅剩的一条信息内容还不全。”这让他很是担心,于是找到了客服,想一问究竟。而得到的答复是,近期系统升级,数据会有一定的偏差。
等待了好几天之后,数据终于恢复了一定的准确率,但内容却水得很。张旭告诉懂懂,他甚至打过一批号码,接听的人全操着方言,说话间骂骂咧咧。因此,他开始怀疑,系统是用农民工的资料在滥竽充数。
“结果,找客服也不回了,头像一直黑着。”当他重新到网上查看该机构的推广网页时,却发现显示着404,什么内容都被撤去了。无奈的他,只能自认倒霉。
但让他更意想不到的是,上周在公司无意提起这件事情时,发现近期被类似“大数据”系统忽悠的销售同事,并非少数。甚至连驻点4S店里的保险业务员,也是其中之一。最惨的一位同事,被骗去了一万多块钱。
虽然大数据能够方便机构、商家了解用户需求,及时做好营销策略的调整。但这群一心想要走捷径的销售人员,却被不法机构摆了一道。说是“授人以渔”,结果却连“鱼”都没捞到。
那么,类似抓取用户资料、消费行为的软件,是否真实存在呢?
大数据、智能化,都只是“灰产”的新幌子
“其实是有的,但获取成本不会这么低。”
就此懂懂笔记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从事用户消费行为研究的Chris表示,这一类隐私、行为数据,普遍存在于商家会员管理系统、应用App数据库、用户所使用的手机中。
因此,想要得到这些数据,要不就向商家、应用商非法购买,要不然就只能采取黑客手段,攻入系统、应用数据库,以及用户所使用的手机,通过写入病毒程式,盗取相关的资料条目。
“这两种可行的行为,都有一定实现难度,而且都是违法的行为。”Chris告诉懂懂笔记,即便是商家、应用商本身,拥有合法的用户数据内容,也是需要经过仔细的筛选,分类之后,才能够进行较为精准二次营销或推广业务,工作量十分庞大。
不然的话,商家也就不需要第三方的用户数据分析机构,协助参与数据归类与判断了。而在看过张旭所提供的所谓“大数据”抓取系统之后,他却笑趴了,直呼这简直是交了一笔“智商税”。
“根本不是什么智能系统,就只有表单读取功能。”Chris说,这个系统并不具备自动抓取功能,其所显示的大量用户数据库,都只是读取远程服务器地址中的一套文件罢了。
机构将远程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更新替换,系统就会显示读取的新资料,让张旭他们误以为真的有及时“更新”的功能。这全是骗子的障眼法。等赚了一定数额的钱之后,骗子就会立即停止更新,溜之大吉。
那么,张旭一开始那些百试百灵的电话号码,又是来自哪里?Chris怀疑,那些提供给买家测试的电话号码,有可能来自“灰产”机构,甚至出自部分金融、汽贸、地产企业中“内鬼”的手。
而他更加大胆的猜想是,这些号码有可能就是骗子自导自演的骗局,接听电话的,都是可以安排的“自己人”。这样一来,无论张旭如何测试,这些信息都会是正确的,“真实”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一开始在测试的过程中,居然真的有“用户”对张旭所推销的新车业务感兴趣了。Chris补充说,“如果这系统真能抓取行为数据的话,那么机构大可不必贱卖几千元,光做推广都发财了。”
AI领域有这么一句话:好算法真不如好数据。如果放到销售领域来讲,那么应该是得数据者得客户。随着用户对于隐私信息的重视,数据“灰产”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除了互联网上,那些被反复加工过的,烂大街的个人信息之外,“灰产”们很难寻找到新的突破口,直接卖裸数据、赚取差价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难。
因此,大数据、高科技、智能化就都成了“灰产”甚至“黑产”们实现“业务”包装的新幌子。营销机构、销售人员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需求,更是让骗子们钻了空子。
想做好营销,做好生意无可厚非。但产品、服务缺乏应有的内功,光靠买用户资料,其实并不现实。也希望“张旭们”以此为戒,切勿盲目相信“捷径”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