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蒜可能不再“狠”了。
相信,以往看到商超蔬果柜台上动辄8元、10元一斤的大蒜,总是让消费者满腹抱怨“蒜你狠”,因为懂懂笔记就是其中一个。不过,作为消费者的你,真的了解这样的单价背后是一道怎样的数学题吗?消费者应该关心商品在交易流程中被不断加价吗?
当然应该。
拼多多帮众多消费者算了一笔账,一斤大蒜从农民手里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全部交易链可能有五六道流程,每层加价几乎在30%以上。也就是说,原本非常亲民的大蒜,往往在走过一个交易链条之后就变成了价格高昂的“社会蒜”。
事实上,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几乎所有商品,都会在经过五六道关口之后,从“平民”摇身一变成为“贵族”。而且,几十年来大家似乎都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但这种“惯性”,就要被拼多多打破了。
4月25日,拼多多不仅做了上面那道数学题,还预备精简很多数学题的计算步骤。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在“拼农场开放日”活动上宣布,拼多多2018年“一起拼农货”公益项目正式启动,今年要投入100亿元营销资源,深入500个农业产地,扶持1万名新农人,解决农业供应链的货源与交付难题。
从这一系列数字不难看出,拼多多对扶贫事业的重视。懂懂笔记认为,拼多多这种C2B的电商模式,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商品货物流通过程中间成本,最大限度让利消费者,而且可以帮助农户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到收益最大化。
可以说,拼多多“便宜有好货”的商业逻辑,正在从“拼工厂”延伸到“拼农货”,它对电商领域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从农田到餐桌:一起拼农货
52岁的王金玉种了半辈子的大蒜,一如往年一样,凌晨四点就会拿着铲子下到地里去查看蒜田。毕竟这是家里一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丝毫马虎不得。
在新蒜上市期间,王金玉会始终保持半蹲的姿势在田里来回挪动,连续10几个小时重复挖蒜、剪蒜杆、去蒜根、装袋的一系列动作。这样一套工序,最少要重复15万次。而在河南省中牟县刁家乡,还有546家农户跟王金玉一样,每天在地里忙活10多个小时。
然而,大蒜在超市里的售价却与王金玉们无关。
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最新数据,今年4月国内大蒜批发均价同比下跌了59.11%。“去年的早熟蒜,一斤能卖两三块钱,今年估计也就卖一块钱。”王金玉说,“下个月新蒜大量上市,价格估计还得往下跌。”
事实上,市场的涨跌情况更多的是关系到王金玉们的收益。王金玉们从商贩手里拿到的报价,会按照市场下跌趋势越来越低。但消费者在超市买到的新蒜,价格永远比地头高很多,中间的差价也永远跟王金玉们没关系。如此一来,中牟县这500多户贫困蒜农很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他们对行情也只能是束手无策。
幸运的是,拼多多上线的公益项目“一起拼农货”给中牟大蒜找到了新销路。其实,去年拼多多就投入了大量营销资源,在平台上帮助中牟县蒜农销售农货,创下5天100万斤的销售战绩,成了拼多多与中牟县进一步合作的契机。
今年,拼多多以5斤9.6元的价格,联合新农人商家包销了中牟县2000亩的大蒜,并将交易链缩短到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我们通过产地——餐桌的直发模式,不断消除农货零售的中间成本,让利给农户与消费者。并且借助拼单接力,让农货订单量几何式增长,把每个消费者分散的需求,变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定制采购,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交付成本。”达达介绍到。
不仅如此,拼多多这种“拼农货”的模式也被复制到其他产品,帮助更多农户找到了快速销售农货的最优解。而且,拼多多利用大量的数据帮助农户打造爆款产品,比如海南的芒果、新疆的库尔勒香梨等,正在从每个产地的田间地头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上。
“以最小的成本直达消费者,这让农产品的C2B规模化成为可能。”达达表示,当消费者分散的需求,变为规模化采购后,直线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时,这种供应链还能实现边下单、边采摘、边发货,在最短的流程中保证货品的新鲜。
事实上,拼多多去年已经在精准扶贫上大量投入。懂懂笔记了解到,2017年拼多多共投入34亿元,帮助全国农户销售183.4万吨农货,催生9亿多笔扶贫订单;在730个国家级贫困县,扶持起4.8万商家,带动其年销售额增速超过310%。新疆农民张银杰就通过拼多多,将自己的香梨做到“卖得出去,卖出好价”。
可以说,拼多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帮助全国各地的农户解决农货销售难题,并且重金培养新农人打造新品牌,更多的张银杰、王金玉正在从拼多多找到新的农货销售方式。
C2B拼购重构电商模式
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
作为一家年轻的平台,拼多多没有走老牌电商的路,而是以拼购的方式打出了自己的C2B模式。这种模式的价值,最直接的反馈就是拼多多做到2年3亿的成绩。
2年是拼多多的年龄,3亿是它在这段时间里就累积起来的用户。相信很多人会好奇,拼多多究竟凭借什么做到这样的成绩?
事实上,即便没有使用过拼多多的消费者,也一定听说过或被亲朋好友安利过。想起之前一个有趣的事,春节期间在三线城市的一个亲戚家做客,大家坐在客厅聊天(电视开启),突然到了拼多多的广告时间,一直安静在一旁玩的10岁女娃就跟着唱起来了,“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 当时,懂懂笔记直接感受到了拼多多的“魔性”。
那么,拼多多的快速发展单单只靠“魔性”吗?并不这么认为,“魔性”的广告只是一种辅助的传播方式,真正成长的核心因素就是拼多多错位的电商模式和商业逻辑。具体来讲,懂懂笔记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抓牢目标用户群。
国内人口红利结束了吗?严格来说,认为并没有。事实上,消费电子产品的人口红利是在逐渐消逝,但电商领域还没有。从阿里和京东的发展来看,他们无疑都赶上了国内互联网发展前两波人口红利,分别抢占了C2C和B2C的两种电商模式,收获了对应的用户群体。
不过,国内电商领域的第三波人口红利正在风口,恰巧拼多多抓住了,并且仅仅用了2年多时间就验证了C2B模式在电商领域的可能性。
在QuestMobile的报告里,拼多多用户月人均使用次数增幅超过33%,月人均使用时长增幅达13.8%。在拼多多快速增长的同时,淘宝和京东的用户粘性都在下降。可以说,拼多多从去年上半年的1亿,到下半年的2亿,再到目前的3亿,无疑是一种几何式增长,正是因为它抓住了属于它的目标用户群体。
第二,把控商户。
用户的快速增长,与平台上商品的价格有直接关系,拼多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超低价。怎么做到低价,商户凭什么甘心?
从拼多多崛起的纸巾品牌植护,其创始人、供应链负责人陈静的一句话便可以打破所有疑问,“拼多多流量大得吓人”。懂懂笔记认为,拼多多能够给商户带来的最大红利就是平台上的巨大流量,而商户又能保证平台用户的快速增长和使用粘性。
拼多多根据用户需求数据和畅销商品单价数据,给商户提供商品售价建议,做到既保障商户赚钱,又最大限度让利消费者。于是就有了拼多多“拼工厂”当中的明星工厂型商家,可心柔和植护累计销售出2.61亿包纸巾的纪录。
可以说,低价是它们俘获用户的杀手锏,而拼多多对它们的把控则是控制售价和品质的原因。可心柔电商运营负责人吴立营表示,植护搭上拼多多就有了流量,于是我们也去相亲。2天十几万单,让可心柔看到了新的机会。
第三,打通商品与消费者连接的链路。
目前,拼多多一直在不断打通供需信息链路,让产地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尽量对称。利用巨量的消费数据,了解到前端消费需求,知道消费者要什么货,再告诉产地采什么货。也就是说,拼多多正在利用大数据反哺供应链和交易链,达到供给侧的融合增长。
连通消费者与商品的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拼多多2017年的GMV(网站成交总额)数值。据懂懂笔记了解,2017年拼多多GMV达到了上千亿元人民币,超过唯品会的729亿元,成为中国电商销售额第三大的公司。
可以看到,拼多多正在将它在爆款商品“拼工厂”的秘诀,移植到“拼农货”上,这种“互联网+订单商品”、“互联网+订单农货”的方式,不仅为商户、农户连接了平台上的3亿用户,而且为商户和农户赋能。拼多多正在用C2B的模式重构电商行业。
【结束语】
一直研究小米模式,昨天下午在听到雷军说“永远控制5%的净利润”这句狠话的同时,也听到拼多多从河南田间发声:“把10元的大蒜卖到2元以内”。
猛的一听上去,小米和拼多多的似乎是打破了行业里的某种平衡,想必他们的做法都会树敌无数。但懂懂笔记认为,现在急着说他们是对是错,为时过早。他们做的事情是在打破旧秩序、重建新秩序,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思路是对的:就是提升效率,让消费者最终受益。
拼多多做的很多模式创新,都是指向效率二字:比如把从生产到消费者的链条简化到最短,省去中间环节;再比如“拼”的模式使得单品订单海量,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爆款模式,单品订单海量使得生产成本大大下降;再比如拼多多的大数据,可以反向指导生产,这也是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当然,整个环节当中还有很多可以拆解的,以后有机会懂懂笔记再做深入分析。
大家分析拼多多的时候,都愿意用新电商模式,懂懂笔记以为用新零售更适合,因为拼多多的“拼工厂”和“拼农货”,其实都是对上游的生产、供应链条做了重塑,而不仅仅是对在线销售这一个环节的改造。
所以,小米和拼多多都是新零售领域的奇兵,正在用彻底颠覆的方式,重构未来商业社会。成败,都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