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跳槽时、找工作时、接待甲方时等等,都需要我们快速了解一个行业,并做出判断。
在此,向大家分享几点,希望能在此问题上带来一定的帮助。
行业认知模型
通常情况下,要想彻底了解一个行业,首先就需要对行业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形态。
01:
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行业发展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们可利用PEST分析法来对行业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P:政治环境
主要查看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是否有利于行业发展或抑制行业发展。
尤其像房地产、金融等就极易受到相关政策影响。
E:经济环境
主要指行业相关经济水平,在盈利上是否呈现一个积极、正向发展状态。
比如消费品行业,消费的升级决定了产品应该怎么做,不再以低价为王。
S:社会环境
指在一定时期内,环境所发生的变化。
比如二胎政策对于母婴行业就影响巨大。
T:技术环境
指一些科技等对行业带来的影响。
比如人工智能。
明确了了解行业的几个点后,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去搜集这些信息。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先根据行业研究报告、关键词搜索等进行搜集,因为它们往往会包含一些较为系统的信息。
比如:现在我们想要了解人工智能这一行业的信息,那么便可以通过艾瑞咨询、易观等大数据分析网站下载相关行业报告,了解其发展历程等。
由于行业报告较为系统,可快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行业的整体认知。
但像那些涉及到相关行业术语的,便可利用关键词搜索来获取更具体的信息。
比如区块链,去中心化、可信任化等对于新手就可能比较难懂。
02:
了解行业基本情况
观察一个行业,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用户群体有多少,蛋糕有多大,竞争多激烈,在一定程度决定了能够被分到的规模情况。
客户需求
主要是观察用户的痛点与满足情况。
它决定了日后市场的趋势。比如90后,们更加注重自我的个性和注重自我感受的消费习惯就大大地影响了产品的设计和价格制定。
市场容量
行业当年的总营业收入,反映了市场能够承载的总规模,这对于从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竞争情况
行业是处于如何的竞争阶段?是百家争鸣还是弱肉强食?
如果是前者,那么大小企业还有更多的空间,如果是后者,小企业就容易面临并购或破产的命运,大企业则面临转型挑战。
了解行业巨头情况
对行业有了大体认知后,就需要我们通过关注龙头企业的动态抓行业的主脉络。
第一步:观察行业top10排名,锁定目标公司,了解其排名标准和变化,把握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第二步:梳理龙头公司1-3年的大事件和标志性决策,并了解该公司最近的业务收入、收入结构、员工规模等财报信息。
当明确以上几点后,就意味着主干已建立完,便可以利用碎片文章,对其填充枝叶。
站在未来看现在
大公司发展脉络是让你从过去看未来,那么创业公司的成长就是让你从未来看现在。
所以,我们可在关注大公司动态的同时,跟进行业的创投动态,了解最新投资趋势。明确你关注的行业中,有哪些是新兴风口,被看好的方向,再思考目标公司的可能性。
思考目标公司的价值环
指从本行业拓展至相关行业,了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品/服务/业务模式等,思考目标公司的价值环。
企业是产业链中的一环,我们可用行业价值链分析的方法,思考行业链条的运转,以及目标公司在价值链中所扮演的角色。
比如:
这个行业的存在是因为它提供了什么价值?
这个行业从源头到终点都有哪些环节?
这个行业的终端产品售价都由谁分享?
每个环节凭借什么关键因素,创造了什么价值获得它所应得的利益?
谁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这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
当我们都明确以上信息后,基本一个行业的框架已经出来,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初步加工。
在初步阅读时,我们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
看过之后忘记保存,之后想起某个观点后,却发现难以找到
保存了文章,沉淀在系统内,忘了归纳观点,最后成了有用的垃圾。
所以,在初步阅读时,我们就可以先将其保存,并对核心观点进行批注,能够让我们在以后翻阅时,一眼辨别出文本的核心要点。
像一些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都是总结归纳的较好软件。
思考行业共性
通过“行业认知模型”、巨头情等,基本建立起对行业的整体认知后,下一步便是寻找新行业与自身目前所处行业的,一方面加深对新行业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为自身转化增加筹码。
比如将产品逻辑和文章逻辑思路类比,将产品快速迭代和新闻的时效性对比,通过原有行业的“锚”,帮助自己快速熟悉行业的职位要求。
形成观点策略
在我们进行决策时,信息才产生价值。
所以初进入一个行业时,最重要的不是搜集多少信息,而是我们能否形成自己的见解,能否结合自身经验、专业知识对这一行业的痛点和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
所以在收集信息完后,不妨可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痛点有哪些?
2. 哪些痛点对于业内人士最紧迫?
3. 如何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这些痛点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