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168卷 陈纪2
【原文】齐主斩人于前,问王晞曰:“是人应死不?”晞曰:“应死,但恨死不得其地耳。臣闻‘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殿庭非行戮之所。”帝改容谢曰:“自今当为王公改之。”
【译文】孝昭帝在自己面前把一个人斩首,问王晞说:“这个人应不应该死?”王晞回答说:“应该处死,但可惜死得不是地方罢了。我听说‘处死犯人应该在市集上,表示和众人一起抛弃他’,宫殿庭院不是杀人的地方。”孝昭帝神色庄重起来,带着歉意和感激说:“从今以后我一定为您改正这种做法。”
【解析】领导冲动做了一件错事,作为下属,该如何正确应对领导的评价询问?这个做不好,就会犯下大错,权谋网通过这个故事,分析其中的职场智慧:
1、北齐孝昭帝,盛怒之下,把一个人斩杀在自己前面,问王晞这“个人该不该死?”这对王晞是个三难的问题,如果说“不该死”皇帝已经杀过人了,你说不该死,这不是指责领导做错了吗?如果说“该死”鼓励领导滥杀无辜该怎么办?自己这样不亏良心?但是如果领导此时已经后悔了,这样问,是需要一个台阶下,又改如何应对?如何回答,才能够恰到好处?在不知道领导到底什么态度的情况下,很难做出最佳的应对。
2、王晞作为孝昭帝的智囊,思维非常人可比,第一时间就给出了答案“应该处死,但可惜死得不是地方罢了。我听说‘处死犯人应该在市集上,表示和众人一起抛弃他’,宫殿庭院不是杀人的地方。”人已经死了,此时评价对错已经无意义,权谋家都不纠结过去,而是如何面对未来。承认应该处死,给了领导台阶,但是紧接着说,只是不该在这里杀?这句话非常的巧妙,就是在隐含的告诉领导,应该处理一个人,应该按正规程序来,如果这个人按正规程序来,其实就不会死。但是王晞说杀错了地方并没有直接指出没按法律程序。王晞非常柔和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也没有刺激到领导。
3、孝昭帝面对王晞委婉的谏言,回答也是非常巧妙的缓解了自己的尴尬“从今以后我一定为您改正这种做法。”领导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有伤威信的,不能认错,但是如果不认错,这种冲动杀人,就会导致人人自危,长远来看,这种破坏制度的事情会危及管理,如何不认错,又能让下属知道自己的有改过知心呢?“王晞你说的对,我以后为你改变。”把问题指向王晞的建议,而不是纠结在被杀这个人。这段话,完美的解决了皇帝的所有为难。
4、看一段关于毛主席的故事:
毛泽东双手叉着腰站在那里上上下下打量着在香山违规建别墅的干部,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气,大吼道:“你的派头真不小呢!我看你和过去的帝王将相差不多了!”那位领导干部吓得头上直冒冷汗,垂着头不敢正视毛泽东。毛泽东背着手在房间里大步地来回走着,突然又向那人劈头喝问:“你这么干,还配当共产党的干部吗?老百姓要戳着我们脊梁骨骂呢!我早讲过进城以后不要学做李自成,你为什么装傻?”那人低着头胆战心惊地说:“主席,我错了......”
“你错了?当初盖房子不晓得错?”毛泽东越说越气,“我看你是明知故犯,仗着手中有点权,有意拆我们的台......”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烟,狠吸一口。周恩来和聂荣臻在这种情况下也是面面相觑,谁也不便多讲一句话。
突然,毛泽东将仅吸了两口的烟使劲儿地掐灭,大手一挥,厉声喝道:“拉出去枪毙!”
李银桥一听吓了一大跳,周恩来和聂荣臻也被惊得从沙发上站起来。那人更是被吓得软了身子,摇摇晃晃地险些瘫倒了......
毛泽东又连说两句:“拉出去,拉出去毙了。”
周恩来说:“主席讲得对!这件事需要调查清楚,按法律程序办......”
聂荣臻说:“我们一定要严肃处理,绝不宽怠!”
那位干部也回过神来说:“我一定吸取教训......愿意接受党给我的任何处分......”
毛泽东这才余怒未消地对聂荣臻说:“那就交给你去办吧!”
5、毛主席在盛怒之下,也是要立即枪毙这个干部,让他血溅朝堂。但是周恩来,犹如王晞,通过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这个权力怒气和法律程序的矛盾。“主席讲得对!这件事需要调查清楚,按法律程序办......”也是从三个方面破解这个尴尬,承认主席讲的对,这个人该杀,缓解了领导的怒气,但是这个事情,按程序办,潜在提出了自己的合规建议,说的很隐晦又没有让主席感觉到顶撞。
经过权谋网上述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领导发脾气,直接动用权力违规操作的时候,作为下属千万不能够,直接纠错,而是应该顺应这个怒气,在执行层面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的妙处,就是职场的大智慧,不然的话,让权力陷入尴尬,引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