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11卷 汉纪3
【原文】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译文】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丁公于是领兵撤还。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高帝。高帝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就把他杀了,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
【解析】这一段通鉴材料,可以说,被多个人史家点评为刘邦的神来之笔,一个政治家的高端智慧,洞悉了组织文化的转变节点,从合纵连横的斗争阶段,到了强调忠诚的统治阶段。但是作为权谋家并不不是大家所看到的表面的手段这么简单,而是更加隐蔽的权力计算:
1、先看主流观点怎么说
司马光说“汉高祖刘邦从丰、沛起事以来,网罗强横有势力的人,招纳逃亡反叛的人,也已经是相当多的了。待到登上帝位,唯独丁公因为不忠诚而遭受杀戮,这是为什么啊?是由于进取与守成,形势不同的缘故呀。当群雄并起争相取胜的时候,百姓没有确定的君主,谁来投奔就接受谁,本来就该如此。待到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臣服时,如果不明确礼义以显示给人,致使身为臣子的人,人人怀有二心以图求取厚利,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因此汉高祖据大义作出决断,使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身为臣子却不忠诚的人没有自己可以藏身的地方,怀揣个人目的布施恩惠给人的人,尽管他甚至于救过自己的命,依照礼义仍不予宽容。似此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考虑事情难道不是既深刻又远广吗!汉高帝的子孙享有上天赐予的禄位四百多年,应当的啊!”
2、刘邦内心的权力计算
司马光的观点说出来之后,后世在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出现,大家集体认可了这个说法,其实,我们如果站在权谋心理的角度会看到另外一种风光,那就是刘邦的权力心思的深度计算,一方面是,丁公是个投机分子,当初放了刘邦也是双方押宝的行为,楚汉之争,无论以后谁赢,他自认为,都能够有很好的未来。很多玩权谋的都这么做,自己站在强势一方。给弱势的一方悄悄的施恩,脚踏两只船。所以,这样的小人,对刘邦的恩情为零,毫无价值。权谋家是不是给别人好处,绝对不是看过去功劳或是恩情,而是看未来有没有价值,能不能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就是,丁公见过刘邦最为狼狈的一面,刘邦屈膝求人,绝非一句话就能让丁公放人的,肯定屈膝求饶,外加重金贿赂。一个见过刘邦最为难堪一面的人,刘邦看着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屈辱场面,怎么可能让他活着。丁公活着让刘邦很不舒服!
3、带给我们的职场启示
刘邦的这段神操作,其实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很多,比如陈胜称王之后,那些穷亲戚过来投靠,让陈胜杀了不少;朱元璋称帝之后,那些过来攀关系,讲述儿时在一起的糗事的人,都拖出去砍头了。原因就是,一个人成功之后,需要树立自己的高大上的形象,都不想别人揭自己的伤疤。如果不能够知道领导的这样的隐晦心理,很难被看重。一个毫无利益价值的人,如果用内心的理由杀掉,绝对不是高手所为。成功后的刘邦是个非常讲究吃相的人。直接用忠心的这个高大上的借口,把丁公而杀了,树立了一个引导忠诚的文化氛围。当然这里还要特别之处的是,丁公是季布的舅舅,而季布是项羽的大将,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失败后,季布逃亡,通过滕公和朱家的运作免于一死。理由就是怕季布,跑到胡地,“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刘邦的无法对季布的怨气只能撒到丁公身上。
经过上述权谋网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来,我们一定不能只看权谋家表面的借口和理由,而是要从深刻的权力心思来分析,才能够看的更深,更透,更明,更能应知道他们内心的计算过程。我们熟悉了这样的权力心思,就能够更加简单的指导我们的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