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用私域流量破解获客、变现、增长困局!

  1

  什么是私域流量?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知道和它相对的一个概念——“公域流量”。

  所谓“公域流量”,就是人人都可以用的流量,但要付出一定成本,而且不一定可持续。

  具体到实际对象,则是线下流量以及BAT等几个互联网流量大户,尤其是后者。

  比如微信、QQ、天猫、淘宝、百度、抖音、快手、微博、京东、今日头条、拼多多……

  以及领域相对垂直但也拥有充沛流量的平台,比如知乎、简书、宝宝树、小红书等。

  那什么是“私域流量”?

  所谓“私域流量”,就是基于“公域流量”平台的自我可控流量池。

  如果以微信举例,对于整个微信生态来说,10亿活跃账号就是“公域流量”。

  对于每个单独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以及微信个人号,它们的粉丝、群友、好友就是“私域流量”。

  这些可以由拥有公众号、微信群、个人号的人自主运营和维护。

  所以,“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可见,“私域流量”与“公域流量”相比,有很多优势,其中最大的就是拥有控制权。

  只要不触犯“公域流量”平台的规则底线,就不会受到掣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获客成本。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假如花几百块投百度关键词才能获得一个线索,却没有被转化。

  而通过搜索优化把流量引到了微信个人号,通过精心运营,获得了不错的转化。

  如果粗略计算一下,前一种方式获客需要几百块,后一种方式没花钱。

  所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大力追捧“私域流量”这个概念就不足为奇了。

  私域流量存在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低成本地将流量变成客户。

  

  2

  那些是私域流量?

  既然“私域流量”这么有用,都有哪些具体的形式?这还需要从“私域流量”的本质说起。

  “私域流量”的本质,是对用户关系的管理。

  因为“私域流量”是可控的,这意味运营者和用户的关系可以是相对紧密的和相对疏离的。

  也就是说,这个关系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

  最浅层:粉丝

  最浅层次的“私域流量”是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社交账号上的粉丝,这是最初级的“私域流量”,也是信任关系最浅的“私域流量”。

  粉丝型“私域流量”,其接受的信息往往是单向的,靠运营者持续单向输出来维持留存。

  内容越符合粉丝口味,转化效果越好,这也是微信公众号(主要是订阅号)等的运营逻辑。

  中间层:社群

  比粉丝更深一层的“私域流量”是社群。

  比如同一个微信群、QQ群,彼此是通过某种方式聚合在一起,并围绕某一同好相互交流。

  社群型“私域流量”,其接受的信息是多向的,信任程度要高于粉丝。

  通过基于社群的持续运营比如群活动、群讨论、群直播等,提升转化效果。

  次深层:好友

  比社群还要更深的“私域流量”类型,是好友关系,主要是微信好友和QQ好友。

  这两个是目前中国最主要的即时通讯工具,几乎每个人的社交关系都沉淀在上面。

  好友型“私域流量”,是目前讨论最多的“私域流量”类型。

  主要原因是它的信任程度最高,转化效果最好。

  好友间可以直接对话,容易相互信任,且保证精细化运营,经常推荐产品,变现的可能性更高。

  而这次微信官方公告,主要打击的也是这一类用外挂做微信个人号的好友型“私域流量”。

  最深层:CRM系统

  “私域流量”层次的高低,似乎是受信任关系影响的。

  但随着实践越来越多,观察的对象越来越多,发现影响“私域流量”层次的并非是信任,而是对关系管理的强度。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CRM系统是最深层的“私域流量”。

  官方网站、独立app、微信服务号、知识付费店铺……都有CRM系统。记录着用户从浏览、注册、登录、预约、使用、付费等一系列行为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以及用户信息进行标签自动化管理,可以做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运营与营销,这也是流量焦虑时代较好的转化利器。

  “私域流量”的类型主要包含四类,并且依据层次关系可以这样排序:CRM系统>好友>社群>粉丝。

  

  

  3

  什么样的产品适合“私域流量”?

  这需要从“私域流量”的特点说起,有人曾这样总结过:

  高客单价:因为需要维护用户关系,必然付出更高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自然需要高价。

  高复购性:让用户持续购买,是维护关系的核心前提,产品无需复购,“私域流量”基本无用。

  高话题性:购买不是与用户建立关系的唯一方式,让用户参与到产品本身,也许更有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符合“私域流量”的三个特征?其实有很多,比如美妆、保险、餐饮、医美等等,都适合用“私域流量”的思维去运营,而教育,却是最适合的。

  

  4

  私域流量的运行逻辑

  

  私域流量”的运营策略,具体来讲是根据某种模型明确每一环节大概的运营动作,而“私域流量”的运营环节,大概经历这样几个步骤:引流->裂变->转化->成交->复购。

  

  接下来以个人号为例简述这几个环节可以执行的运营动作。

  (1)引流环节

  首先设计引流产品制造某种不对称,引发需求,然后再用投放向“公域流量池”进行采集,其次是打磨文案逻辑,包括视频脚本,比如通过抖音引流到个人号,就需要对短视频反复拍摄,不可能随便拍一下说一句“大家来加我”就over了。

  (2)裂变环节

  裂变是大多数时候优先选择的方式,关于裂变形式的选择,常常根据效果来决定,而并非看到别人做出新的玩法就要马上复制。

  选择裂变形式的第一步,是看你的用户是否能够接受这一形式,如果这种形式操作成本低,不需要耗费多余的时间来学习,就可以考虑使用。

  第二步则是看你沉淀用户的方式,或者留下用户线索的方式,比如你需要手机号,就可以考虑付费裂变的形式,不需要手机号单需要加好友,就选择个人号的裂变方式。

  经过前面两步,你基本就可以判断出要选择哪种裂变形式,当然,如果你的活动较为复杂,需要系统的裂变体系支撑,则另当别论。

  对裂变具体做法的解读也就有很多,我的感受是很少有一个简化的裂变拆解,也就是「公式」,如果用「公式」的形式把裂变需要做的部分表达出来,相信会更容易理解。

  这个公式就是:裂变=载体+玩法+创意+价值+技术+运营。

  载体

  所谓载体,就是承载裂变营销的平台,目前能承载裂变最有效且最大的平台,无疑是微信。

  在微信生态里,支持进行裂变的载体一共有五个:公众号、微信群、H5、个人号、小程序。

  (1)公众号

  即订阅号和服务号,以前订阅号是主流,现在多改为服务号,主要是因为微信把订阅号推送改为信息流的形态,这让服务号的价值被彻底放大,而且更重要的,是服务号能承载更多的技术支持。

  (2)微信群

  微信群是另一个主要的微信载体,是最普遍的流量蓄水池,目前基于微信群的裂变称为社群裂变,是最常规的玩法,当然,已经被玩烂了。

  (3)个人号

  个人号是配合微信群进行的,当然也是因为订阅号改版的原因,个人号的价值被放大,现在有很多玩法都移植到了个人号上,这让用户获取更加精准。

  (4)H5

  H5不是微信自带的形式,但可以在微信上进行传播,是做裂变非常好的载体,做得比较出色的知名案例如抖音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网易的《第五人格》等。

  (5)小程序

  最后一个就是万众瞩目的小程序,这个可是微信新的流量爆发入口,已经是裂变的「重灾区」,初期各路玩家入局时,就把其他载体的各种裂变手法复制了一遍,效果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小程序的易传播性。

  以上这五个载体都是可以做裂变的,是裂变的基础要素之一。

  而说到裂变形式,常用的有这几种:转介、助力、拼团、分销,可以根据以上两个步选择使用,我们简单分析这些玩法:

  (1)拼团

  拼团常见且体验比较好的裂变形式之一,流程简单,以被千聊、荔枝等知识付费平台纳入常用功能,而社交电商拼多多则是以拼团为商业模式而闻名。

  具体流程:用户开团--邀请几位好友参团--好友参团--拼团成功--以低价或免费获得产品。

  (2)分销

  分销是效果非常容易看得见的裂变形式,2018年初,网易、新世相、三联周刊等开发的刷爆朋友圈的知识付费课程,就是采取的分销形式,现在已成为知识付费产品的标准裂变玩法,同样被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纳入常用功能。

  具体流程:用户生成邀请卡--分享给好友或好友的好友--后者购买--分享者获得一定比例佣金。

  (3)众筹

  众筹是另一比较流行的裂变玩法,又叫任务宝玩法,常见形式有“助力”、“点赞”、“集Call”、“解锁”等,该形式获客成本低,效果立竿见影,其本质是情绪认同,现各大知识付费平台都开发了此功能。

  具体流程:用户分享海报--几位好友扫码--达成任务要求--获得目标产品。

  (4)砍价

  砍价模式是拼多多等电商的标配玩法,营销性质很浓,很少有知识付费产品采用这样的裂变形式,不过,千聊等知识付费平台,以及一些打卡小程序,都上线了此功能。

  具体流程:用户发起砍价--邀请多位好友帮--好友完成砍价--砍至目标价格。

  (5)转介

  转介即强制转发,是比较原始的裂变方式,体验较差,但目前依旧是有效的裂变方式之一,常用的工具有建群宝、wetool+草料二维码等。

  具体流程:用户被吸引--强制转发海报--发截图--审核通过即可得到产品。

  转介是大多数知识付费及教育类产品的初期增长方式,比如有书共读和薄荷英语。

  以上只是最基本的常见的裂变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玩法,比如:

  红包裂变:即分享得真红包或虚拟红包,比如连咖啡的拆红包咖啡。

  抽奖裂变:即邀请好友组队参加抽奖,常用团购形式,比如连咖啡的组队抽咖啡。

  打卡裂变:即把分享作为签到方式,坚持一定时间即得福利,典型案例是薄荷阅读。

  社交裂变:即满足炫耀、同情等社交需求而进行的分享,典型案例是网易系的刷屏H5。

  当然,真正设计裂变玩法的时候,不会完全拘泥于以上套路,而是可以进行拆分和组合设计,这就对创意能力有一定考验了。

  (3)转化环节

  为保证最大化释放个人号好友的购买潜力,需要进行社群搭建,集中运营这些“私域流量”,而在社群搭建完毕后,需设计一系列以激活为目的的活动,比如直播、打卡、接龙、秒杀、发券等,引发高潮,为成交环节做铺垫。

  (4)成交及复购环节

  激活后的”私域流量“在社群内会完成一部分转化,更多的需要以私聊、朋友圈剧本等形式实现成交和复购,比如对所有好友进行标签化管理,通过交流精准定位需求,以及提供反馈、答疑等个性化价值服务,建立信任,创造变现的可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变现  变现词条  困局  困局词条  何用  何用词条  流量  流量词条  增长  增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