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绑架营销”的表现不仅仅是强买强卖,而且是自以为是在用户体验上建立壁垒。

前些天微信朋友圈很多人都在晒账单,根据每个人在支付宝上消费的金额,支付宝给每个人都设定了一个关键词,这个词可以说的上贴心又有心。看着大家兴奋地状态,老李也跟着心痒痒,本来也想把自己的账单跟大家晒一晒的,结果还没等我搞明白是怎么回事,网上就爆出了支付宝晒账单强迫用户签署《芝麻信用协议》获取用户信息的消息,人民日报更是以《店大欺客终会做茧自缚》为标题直接点名批评了支付宝。

“店大欺客”这四个字用的非常好,我们总是说要以客户为中心,可是企业一旦做大了,我们有没有沾沾自喜,有没有把“客户第一”的法则丢到一边呢?

“店大欺客”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你总以为自己做得够好、客户够多,就可以忽视客户的感受,那么客户最终必然会不断流失。

在消费者不知情或者虽然知情却没办法做选择的前提下,企业提供的这种营销服务,我将之称为“绑架营销”。说实话当我把“绑架”和“营销”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对营销的一种侮辱。 

几年前,我到四川某地培训,在去机场的路上跟司机小哥闲聊,无意中聊到了当地的公交车系统,小哥告诉我当地人要想往公交车里存钱,必须得使用某某银行的银行卡,否则你就办不了公交卡,当时听了这种事情感觉特别的震惊,想不到市场经济发展到了今天竟然还有这样的霸王条款,后来想想普通老百姓毕竟还是属于弱势群体,想坐公交车人家怎么规定,你就得怎么执行。 

不过作为一名营销爱好者,我思考的问题是某某银行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开发客户,真的就能够获得客户的忠诚吗?

你的这张银行卡别人除了用来给公交车充值还会做其他用途吗?

企业不在用户体验和产品研发上下功夫,反到通过这种极端的手段来开发客户,最终只能得到消费者的唾弃。

谈到“绑架营销”,你就会发现这种行为在我们的身边普遍存在,有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有些我们怒不敢言,有些我们正在慢慢适应。而站在李老师的角度,先姑且不去指责,而当他们以“绑架营销”的方式开展企业经营活动时,就是留给其他中小企业的机会。 

谁把消费者体验做好了、让消费者舒服了,谁就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关心。 

一向以服务著称的广东,坐下吃饭就收茶位费,你觉得合理吗?

你去麦当劳肯德基吃饭,汉堡基本都是以套餐来卖,单点的价格比套餐贵了很多,你觉得合理吗?

你去理发店理个发,结果他非要先帮你洗头再理发,你觉得合理吗?

“习以为常”的行为并不代表就合情合理。

有人说这是行业的潜规则,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新兴的企业去颠覆这些行业,去挑战这些不合理的绑架营销行为。

“绑架营销”的表现不仅仅是强买强卖,而且是自以为是在用户体验上建立壁垒。

比如:有些餐饮店写着“外食莫入”,如果是民族特色餐厅咱们能理解,而有些餐厅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在这里更多的消费。

前几年,很多餐饮店还规定不能自带酒水,你带了酒水来还得收取开瓶费,现在大家都开始自带酒水了,任何一个行业想要通过暴利的方式来赢利都不会走的长远,如果你的暴利连消费者都能看得到的话,这简直就是自杀行为。

就算到今天,有些企业也仍然在这么干。

比如今天我要吐槽一下南航,不知是否很多人也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体验——

南航的【自助登机牌】打印机不提供第三方平台值机登机牌的打印,例如我已在航旅纵横的APP里值机了,但等到了机场后,还必须再到南航的柜台去再次打印【登机牌】。他的这种做法逼着你要么关注南航的微信公众号,从他的公众号这里值机,然后才能到自助打印机上取登机牌;否则你就不得不去柜台进行排队。

你们认为这种行为算不算“绑架营销”呢?

一个企业可以沾沾自喜,也可以偶尔犯一两次错误,但是如果你在思维层面上就开始计算,怎么做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用户的利益时,你就已经站在了危险的边缘,毕竟这个时代能留给你犯错误的机会并不太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强买强卖  强买强卖词条  壁垒  壁垒词条  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词条  在用  在用词条  绑架  绑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