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疫情爆发后,老板让我做微商:未来10年,你可能不属于任何公司

  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不说中小企业,就连很多大企业也直言快撑不住了。

  但是,坐以待毙从来不是中国人的风格。

  很多企业开始了自救行动,把原本线下的业务,都搬到了线上,不少企业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很多企业要求员工全员做微商,建立了很多秒杀群、内购群,或在朋友圈卖货,不少公司仅靠微商和线上流量,就把销售额做到了跟疫情爆发前持平的水平。

  有些企业的线上销售数据十分亮眼:

  国产护肤品牌林清轩,把销售搬到了线上,不管是财务、行政,还是搞研发的博士,全员都做了微商。

  仅创始人孙来春 2 月 14 日一天的直播,就卖出了 40 万元货物。而很多普通员工一天也能卖出 3~5 万元的货物。

  孙来春还惊奇的发现,尽管武汉已经封城,林清轩的30 多家门店都已闭店。

  但武汉的 100 多个导购,仍然能够通过小程序、淘宝做业绩,业绩还非常不俗,在统计 2 月全国门店业绩时,武汉竟然排名全国第二。

  有些企业线上办公效率不降反升:

  人工智能公司云知声,在大年初二组建团队,10天内就远程协作做出了一款“疫情防控机器人”——能在10分钟内拨打600通电话,协助基层社区完成肺炎疫情重点人群的筛查、防控与宣教工作。

  云知声CEO 黄伟说,线上联合办公大家的效率不降反升,“开会之前,我们会先确定哪些议题是必须有结论的,上来直接说事,说完就散会。”

  甚至还出现了“共享员工”:

  据报道,上海中翊日化的线上销售额上升了 110%,但大量员工不能复工,工厂只有平时 5%的产能。

  而同时上海悦华酒店的大量员工在家待业。经过奉贤区政府协调,悦华酒店向中翊日化借出预计 600 名员工。本月底,中翊日化的 20 条生产线,就将全部复工。

  这也让很多企业看到了,原来他们心怀疑虑的线上办公、外包员工,其实都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我常说,悲观者总是正确,乐观者才能成功。

  所以,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是企业非常时刻的“不得已”,但我认为大可以更积极一点,把这次大考看作是企业升级迭代、组织进化的契机。

  结合我过去的很多观察和思考,我想完全可以大胆预测,未来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员工的就业形势:

  稳定会越来越稀缺,在一家公司干到老的员工会越来越少;

  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将会更加松散,外包模式会更加流行;

  员工个人的价值将会凸显,个人品牌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在可预见的未来,你或许不会再属于任何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跟不同的公司、项目合作,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个人品牌,获得远超现在的劳动收益。

  我这么说可不是空穴来风,除了以上提到的案例,我是有事实依据的。

  1

  企业组织必将进化的3大背景

  知名科幻作家威廉·吉普森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在过去的十年间,很多迹象已经表明,旧的企业组织,很多时候并不能适应多变、复杂的市场环境,只不过以前旧的模式还有很强生机,新的模式仍在萌芽。

  但这次疫情按下了企业组织进化的加速键,让很多原来不甚明了的线索浮出水面,甚至强行让很多“未来情节”提前上映。

  所以我说:未来已来,而且已经开始流行。

  企业组织必须进化的背景依据,有三个:

  1)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增长驱动力

  正常企业的发展需要三种力量的驱动,分别是:市场驱动、管理驱动、创新驱动。

  众所周知,中国大块的市场红利已经被瓜分殆尽,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仍然处于下一次科技革命爆发的前夜,很多企业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创新的力量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依靠。

  过去被各种红利滋养的大小企业,无不秉承“快”字超车,共同促成了不太能经过审视的职场文化,通过多招人、多涨薪、多加班这种相对粗放的模式,获得了巨大回报。

  “当一个行业处在市场红利、市场驱动的环境里,常常是组织建设很差、业务飞速增长,大家以为自己很牛,加薪、上市”。

  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就直言不讳:“除了阿里巴巴,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组织能力都不过关,包括美团”。

  这些增长失速的公司,未来难免要把目光聚焦到组织和管理上,以更加挑剔的眼光审视组织。

  被疫情踩下急刹车的企业可能会痛苦地发现,旧的组织模式很难支撑企业继续成长,更难应对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挑战。

  这次的表现能拿多少分数,估计大家都心知肚明。

  

  2)旧组织不适应新时代,旧模式扛不住新挑战

  1937 年,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罗纳德·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指出了企业存在的原因:

  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时,企业就产生了。

  因为在社会化大生产初期,个人想做自由职业者非常困难,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找到客户、完成生产、维护权利。

  因此需要由企业按照层级化,把劳动力集中起来管理,统一提供生产和服务。

  所以,只要企业管理员工和交易的成本,低于员工自行交易的成本,企业就可以一直存续、扩张下去。

  但是科斯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和逐步开放:人们可以互签合约,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购买他人的劳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渐接近了科斯所说的理想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事实:

  一个事实是,自由职业越来越多,外包和兼职市场越来越大。

  根据美国市调机构Statista的报告,2013年仅全球IT外包市场一项,总额就达到了2880亿美元,每年还以5.84%的幅度成长,2019年约为4000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大约接近 10 个百度。

  另一个事实是,企业的平均寿命越来越短。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为2.5年,集团企业寿命约为 7~8 年。

  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微信、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平台的兴起,个人可以直接触达用户,个人作为自由职业者的成本越来越低,收益越来越大,小个体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而随着人力越来越贵,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成本却越来越高。加上市场飞速变化,不确定性极多,管理成百上千员工的企业,常因为层级复杂,降低工作和沟通的效率,而且抗风能力较差。

  就像这次疫情当中,员工越多、组织支出成本越重的企业,面临的现金流压力和管理压力就越大。

  对于抗风险能力差、运营成本高、管理能力差的企业,这次疫情将会是一次洗牌。

  3)经济下行+疫情,“活下去”成为企业主旋律

  从 2018 年开始,各家公司砍掉不盈利业务、边缘业务的新闻就不绝于耳。甚至如万科这样的庞然大物,也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

  这次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压力犹如乌云蔽日,很多企业即便能够挺过来也会大伤元气,砍掉非核心业务和裁撤冗员、提高效率三项也必然首当其冲。

  这一轮人员优化,并不一定是因为优胜劣汰,更多的是因为经济下行,和疫情带来的巨大压力,很多业务被整体砍掉,不少优秀人才也要重新进入市场,就更不用说那些习惯浑水摸鱼的员工了。

  护肤品牌“林清轩”的创始人孙来春,直接把这次疫情比喻为一面“照妖镜”。

  他发现不少员工在浑水摸鱼:“别人能卖3-5 万,你天天在家撸猫、炒菜、拍抖音,还觉得企业必须要给我钱,这种人就应该被淘汰。”

  就算大浪淘沙之后,对剩下的员工,公司也一定会想尽办法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在家远程办公、外包员工、一周工作 4 天,这类降成本、提效率的措施会越来越多。

  也许你会迷惑,这还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早在2010年,就曾做过一次持续9个月的“在家办公”实验,结果显示:

  在家办公的员工,业绩增加了13%,因为病事假减少,居家工作干扰更少(实际推行后,主动要求在家办公员工的业绩增加了22%);

  在家办公员工的离职率仅为在办公室工作员工的50%;

  每位在家办公的员工,每年能为携程节省约14000元人民币的成本,主要来自工位租金的节省。

  而微软日本公司在 2019 年 8 月,尝试让员工一周工作 4 天,享受 3 天假期。微软惊喜地发现:员工工作效率提高了39.9%,因为在线会议会更加简短,有效工作时间变长;

  公司成本也下降了,用电量减少了23.1%,打印量减少了58.7%;

  更关键的是,92.1%的员工表示幸福感提升了。

  经过这次疫情的检验,大家会突然发现,原来看不上的线上办公、线上销售,竟然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样的措施,未来恐怕会越来越多。

  那么在这些大背景之下,未来企业组织、就业市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

  趋势一:稳定越来越稀缺

  个人价值将愈加依赖个人能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管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想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将会越来越难。

  在宏观层面,畅销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判断,人类社会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

  未来十年人类社会将有非常大的变革,一方面技术进步在加速,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将愈发强大,越来越多的旧行业将被颠覆;

  另一方面世界正经历着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转向智能时代的剧变,优秀人才、资本都正在从很多传统行业离开。

  在微观层面,就像前面说的,东西方企业的平均寿命都在显著缩短。

  思科董事会主席钱伯斯,甚至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预言,未来10年,现在 40%的欧美企业都会不复存在。

  

  从这个大背景下,你如果还想留在一个企业慢慢打怪升级,就越来越不现实。

  未来行业间、企业间、团队间的人才流动,可能要远比今天频繁。这种流动性,对个人能力将会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原因很简单,过去很多企业对人才、绩效的管理较为粗放,加之企业很难监管脑力工作者,所以很多员工即便摸鱼,也能够获得相当不错的物质回报。

  一旦人才流动性加强,员工需要频繁更换平台时,他们的个人能力、工作业绩就会被更加仔细、严格地审视。

  在这种趋势下,个人不能也不该再把安全感寄托于企业,而只能寄托于自我价值的提升。

  所以,每个人在择业时,都应该思考以下问题:

  假如这个行业衰落了、企业倒闭了,你可以去哪儿?

  如果工作发生了变化,你能够在不同工作间快速切换么?

  你是否已经做好了知识储备,应对未来的变局?

  你之前是否荒废了自己的时间,是不是产生了足够多的价值,学到了足够多的知识?

  3

  趋势二:副业和外包显著增加

  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更开放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近几年“副业刚需”这个词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做副业,还有不少人的副业收入超过了主业好几倍,最后甚至把副业变成了主业。

  而很多企业也越来越发现,与其养一支常备的专业团队,不如把业务交给外包团队或个人,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成本更低。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中写道: “越来越多的公司跟承包商和临时人员合作,合资企业的数目增加,外包业务成长。” 这样做一石二鸟。

  一方面,个体劳动者的收益变得越来越大。

  对此我深有感触,长期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做新媒体之前在北京一家行业报社上班,最低是月薪仅有 1962 元,不得已走上了副业的道路。

  我还记得,给单位的报纸和公众号供稿,报纸的稿费标准是千字 100 元,而公众号没有稿费,如果出产一篇 10W+,则奖励 600 元。(最终公号稿费标准未落实)

  而我在业余时间给专栏的供稿,从千字500 元,写到现在单篇 10000 元。

  最终我也把副业变成了主业,毕业后两年就实现了年收入 100 万的职业目标。

  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普遍。

  另一方面,公司的效率越来越高,成本却越来越低。

  也许有人会认为,外包做的不都是机械化、低层次、低价值的工作么?

  其实并非如此。2011 年,美国保险巨头好事达,想要看看自己的资产算法是否有改进空间,于是就举办了一场公开竞赛。

  结果,不到 3 天的时间里,好事达引以为傲60年的算法,就被 107 支队伍击败了。当这场竞赛 3 个月后结束时,好事达的原始算法得到了 271%的提升。

  好事达付出了 1 万美元奖金,但优化算法带来的收益高达每年数千万美元。而这一切都是外包团队完成的。

  即使同等水平的外包和兼职,效率也很可能比全职员工要高,因为外包团队的收入归自己,他们的成败关乎生死。

  而很多外包和兼职,紧跟时代的思维和多样化的视角,也会常常让你收获惊喜。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

  “当你把工作外包给一名全面质量控制专家,他就是在一年 48 个星期为你和其他客户而忙,他把这些工作视为挑战。

  而如果公司雇佣了一名全面质量控制人员,那么他一年只忙六个星期,其余时间则在写备忘录和找事做。”

  4

  趋势三:我们不再需要依赖任何集体

  即将迎来个人品牌的时代

  在这次疫情当中,很多自由职业者的表现十分亮眼,一方面不少人长期耕耘线上流量,在疫情当中受冲击比较小,另一方面他们他们团队十分精简,应对挑战并不吃力。

  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不用说很久,就算在 10 年前,自由职业者在中国都算是比较边缘的人群。在很多人的眼里,自由职业者的工作不稳定,离开集体之后很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

  一方面,是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作祟;另一方面,很多自由职业者想要获取业务,就必须找到第三方代理公司,还必须要被收取抽成。

  但是随着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信群、抖音、快手、淘宝这些开放平台的崛起,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接近科斯说的开放社会:

  我们每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直接接触到用户,除了时间和知识成本之外,完全不必付出任何成本。

  这就意味着,个体不再需要依赖集体和第三方生存了,个体所有的知识、流量、时间、品牌产生的价值,完全都披在了个人的身上。

  这就像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说的:“个人将会更多地学会按照公司的模式来管理自己”。

  每个人都像是一家公司,能够独立满足一种市场需求,同时把个人品牌管理、市场宣传、销售、服务职能全部压缩到自己一个人身上。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由于市场需求的集中和多样化,在过去的两到三年,我们见证了大量符合上述描述的个人 IP 新业态的出现,微商、卖货文案写手、独立健身教练、形象顾问、独立保险人…… 他们能以兼职、外包的身份,服务其他公司;

  

  他们能以个人或者独立工作室的名义,单独承接业务;

  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或者全部时间,或长期或短期的服务一个项目。

  这些人的月薪,可能要远比在公司上班的时候高的多。

  而且他们服务的需求是实打实的,他们不用担心 35 岁被裁员,更不用担心企业倒闭、办公室政治等等。

  他们只需要聚焦专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个人品牌自然就越来越强,个人收益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5

  回归个人层面,我有这8点建议

  如果未来你将不属于任何公司,即便你仍然在公司上班,你可以看看这些建议:

  1)不要心存无意义的偏见

  很多人在疫情之前,觉得微商、社群营销、直播卖货很 low,但是在自救时这一套玩的比谁都欢。

  我们有一些偏见毫无意义,只要不违反道德、法律和社会秩序,那么你能够赚钱,还能用你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采用什么形式并不重要。

  要知道,偏见只会妨碍你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

  2)思考自己能为公司赚多少钱,值多少钱,去哪里赚钱

  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三个问题: 一是自己能给公司赚多少钱,自己的性价比是否占优势;

  二是如果自己离开了公司,自己能值多少钱,赚多少钱;

  三是如果自己不幸被优化,去哪里能赚钱,怎么去赚钱,想赚钱你该做什么准备。

  3)挑战很快就来临,不要再浑水摸鱼了

  也许很多人还以为我在贩卖焦虑,可实际自从 2018 年以来,整体经济形势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很多公司都在优化人员,就业市场的竞争已经比过去激烈得多。

  再加上这次的疫情,可想而知未来一段时间大家都会很难熬,所以一定不要再荒废时间,把想学、该学的东西学起来,抓紧一切时间为自己增值。

  4)尝试做一些副业

  你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寻找一些副业的机会。

  这样做既能提高你的收入,又能让你感受外面的世界,防止在一个地方工作太久故步自封,同时还能刺激你努力工作。

  我的建议是,找副业不要局限,要看你对什么有兴趣、有擅长。写作、短视频、微商卖货、网店都可以成为选择。

  如果实在不知道喜欢什么,那就选一个尝试,前提是对这个内容做深入调查和充分准备。

  5)打造个人品牌

  在建议 2 的基础上,你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争取多独立完成项目,多多发声,多多露面,多帮助一些人。

  以上缺了哪一条,个人品牌都很难建立起来。

  独立完成项目代表你的专业实力,多发声、发文是让更多人了解你的思想,多露面是让人对你产生记忆点,多帮人是让你跟更多人产生链接,当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会回报你。

  你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放大自己的名字,让别人一想解决某个问题,最想求助的人就是你。

  6)提升个人效能,主动解决问题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柯维博士指出所谓效率就是高效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

  在公司工作时,我们常常习惯于别人告诉我们该做什么。

  但是在未来,你应该主动寻找问题,发现什么事是你该做的。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你要在全面了解工作的情况下,知道你的破局点是什么,你该以何种条理安排工作,你的客户最需要什么。

  主动找到正确的事,对于独立工作的人,将万分重要。

  7)提升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不管你是独立工作,还是在公司上班,未来市场对个人的要求都会更高、更全面。

  特别是当你,独立去争取客户、洽谈业务、处理争端、整合资源、维护权利、打理团队……

  你面对的,将不再是自己的同事和上级这些熟人,你将独立面对很多陌生人,处理很多冲突和竞争,你沟通表达、拓展人脉的能力将会无比重要。

  8)深度学习+快速适应

  《指数型组织》说,过去你学一项营生技能,可以用 30 年,现在已经降到了 5 年。

  过去你在一家公司能够从毕业干到退休,现在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超过 10 年。

  所以就注定你要不断学习新技能,不断适应新环境,不断的通过学习去追赶时代的脚步。

  在这个不确定性日渐增多的信息时代,谁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更好地适应,谁就抢占了先机。

  最后,很多人也许还会坚持认为,你贩卖焦虑吧,我就不信你说的那一套,非要保持原样。我可以理解,或许是我的力量不够,那么我分享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曾经在普林斯顿担任教职。有一次期末考试考完之后,他的助手跟在他身后,小心翼翼的说:博士,你为什么给同一班的同学出的考题跟去年的是一样?

  爱因斯坦说:答案变了。

  是啊,似乎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国家还是那个国家,人还是那些人,好像一切都不会变,但一切都已经变了。

  你想保持原样,你做得到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疫情  疫情词条  爆发  爆发词条  任何  任何词条  老板  老板词条  属于  属于词条  
干货电商运营

 电商运营有前途吗?

先说观点:电商很“野蛮”,学历?专业?知识?呵呵。电商前途无量。任何一家公司,最终都要电商化。电商没有竞争不激烈的,有竞争才意味着它是个生意,没有竞争的生意一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