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111卷 晋纪33
【原文】初,魏奋武将军张衮以才谋为魏主珪所信重,委以腹心。珪问中州士人于衮,衮荐卢溥及崔逞,珪皆用之。
【译文】当初,北魏奋武将军张衮因为才干出众、谋略过人而得到北魏国主拓跋珪的信任与重用,把他当做心腹。拓跋珪向张衮询问中州的读书人谁比较有名,张衮荐举了卢溥和崔逞,拓跋珪都加以任用。
【解析】这一段文字,乍一看没有问题,领导器重,让自己推荐人才,皆不加考察的任用,这是多大的信任和荣耀?其实这背后是帝王深深的算计,天上掉馅饼的背后都是陷阱:
一、但是我们从帝王心术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疑点重重:
1、奋武将军听起来就威武霸气,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攻打董卓时曹操就是这个官职,后来吕布也任奋武将军。可见,这是高级军事将领的名号。张衮作为一个高级军事将领,不仅仅有兵权,而且还才干出众,谋略过人,这样的人,任何帝王都会深深的猜忌。任何领导都会对手下有实力的人防范着。
2、既然领导都会防范手下那些有实力又有脑子的人,那就更不可能,让他拉帮结派。这样的人韬晦尚不能避免领导的猜忌而免祸,领导反而让他自己推荐人才,这不是纵容他结党?为自己构建更深的势力?再蠢的领导都不会允许这么做,还主动让他推荐人才?没有领导对结党视而不见。
3、让其张衮推荐中州的读书人,看似没问题,其实张衮是个军人,他能有多高的文化素养?而且让一个武人去推荐文人,多么的荒谬可笑?北魏有那么多文官,让他们去推荐岂不更好?很明显,这不是真心的想求取中原的人才而是另有目的。而且不家考察的就任用,这也是违背常理和逻辑。
二、事情的发展,就能够看出拓跋珪的真实目的蛛丝马迹:
《资治通鉴》接下来写了这样的故事:那时,拓跋珪围困中山城很长时间也没有攻克,部队的粮食非常缺乏,向群臣询问办法,当时崔逞是御史中丞,他回答说:“桑椹可以用来做辅助粮食。飞来飞去的猫头鹰吃了桑椹而改变了叫声,这是诗人说的。”拓跋珪虽然采纳了他的意见,允许百姓用桑椹充当地租交纳,但是却认为崔逞把自己比喻成猫头鹰是有意侮辱轻慢自己,记恨在心。后来后秦的军队进犯襄阳,东晋雍州刺史郗恢写信向北魏常山王拓跋遵求援说:“贤兄像猛虎那样纵横中原。”拓跋珪认为郗恢没有遵奉君臣之间的礼法,让张衮和崔逞代写回信,一定要贬斥东晋的君主。但张衮、崔逞在信中称东晋皇帝为“贵主”。拓跋珪见此,勃然大怒说:“我命令你们贬低他,你们却称他为‘贵主’,这怎么能和他叫我‘贤兄’相比呢!”崔逞投降北魏的时候,天下正处在动乱之中,恐怕不再能遗留下后代,所以让他的妻子张氏和四个儿子留在冀州老家,崔逞自己与最小的儿子崔赜来到平城,他的妻子张氏和四个儿子便投奔了南燕。拓跋把这几件事加在一起责问崔逞,下令让他自杀。卢溥接受后燕的官位和命令,侵犯袭掠北魏的郡县,又杀了北魏幽州刺史封沓干。拓跋认为张衮所举荐的人都不好,因此把张衮贬为尚书令史。张衮于是从此紧闭大门,不与外边来往,只是整天地校勘经史典藉,一年多之后去世。
三、肃整的张衮没有借口,通过找他推荐的人的毛病实现:
1、崔逞被杀的借口可以说都是鸡蛋里挑骨头。第一个是以桑葚为军粮,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崔逞引用《诗经》的《泮水》篇来证明桑葚可以当成军粮的理由,却被当成侮辱领导。第二个是,称呼的问题,让军人张衮和崔逞联合写回信,这要么多文臣干啥?故意赶鸭子上架,找茬。第三个是崔逞家人没有到,这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是崔逞来的时候就存在,而且直接被认命,当初为啥不提?这就说明,任用崔逞,就是为了找到其错误,借机有此拉张衮下水。
2、卢溥接受后燕的职位,然后不断地侵略北魏的郡县,这个通鉴没有记载原因,那么可以推测,为什么卢溥接受了拓跋珪的任命,而叛逃,然后疯狂的报复?绝对是被各种理由逼走之后,心理充满着怨恨,主动投靠到北魏的敌人那里,然后借机报复。这其实都是魏主拓跋珪的有意为之。卢溥能够带兵打仗,说明也是武人,这样的人性格就比较烈,受辱就容易反抗。所以,有意侮辱,放纵其逃走。借他的叛逃来证明张衮的推荐失败。
3、拓跋珪通过利用张衮推荐人,从而找到削弱张衮的把柄。这个设计真的是巧妙之极。起初看似是对你的重用,其实这是挖的深坑,让你跳,你没毛病,你推荐的人有,你就是有错,你识人不明,给组织带来损失。于是把他的奋武将军变成了尚书令史,这是无形中剥夺了他的军权,而且从高级军事将领变成了从事礼仪选举核查户口的文官。让他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拓跋珪这种剥夺军权的权术,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牵连法削权术!比直接的兔死狗烹要高明很多,隐蔽很多!
经过上述权谋网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来,帝王的心术是不变的,张衮被所谓心腹信任蒙蔽了双眼,权谋家讲究持术不持信,张衮把自己的政治生命放在了对皇帝的信任上,从而导致了失败。他应该这样做才能避祸。主动的要求改任文官,或是坚决不推荐人,避免结党。所以给我们职场最大的启示就是,领导的思考点永远是权力安全,而推荐人的风险无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