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可以说是创始人王传福一手打造的传奇。王传福这一生充满奇遇,有人称他为“电池大王”,也有人说他是“山寨皇帝”。不管世人对他的评价如何,他从一个幼年失去双亲的农村孩子,一路逆袭成为企业家,实实在在的坐过中国汽车首富的位置,如今更是坐拥市值接近3000亿的商业帝国。
如果非要给王传福打上标签,那我想应该是这样两个字:“狂”与“韧”。王传福的“狂”,是他的野心,自信和敢为人先的长远眼光;王传福的“韧”,是他的决心,毅力和永不服输的顽强斗志。接下来,蒋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看看王传福的传奇人生。
痛失双亲,靠知识改变命运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排行老七。老天爷对这个家庭似乎格外不好,13岁时,疾病带走了王传福的父亲,16岁时,意外又夺走了母亲的生命,这个老实沉默的农村孩子,成为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靠着同样是农民的兄嫂的支持,王传福才得以完成学业。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内向自卑,失去双亲的可怜的孩子,日后会逆袭成为中国汽车首富。
王传福的逆袭,不是电影般的奇迹,而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在失去父母的悲痛和贫穷的侵袭中,王传福奋发读书,在当时那个年代不仅考上了中南大学,还因为成绩优异,进入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深造并留院工作,并在26岁就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
年轻有为,说的就是王传福。如果王传福没有辞职创业,现在或许也是研究院里的大佬。但王传福的骨子里依然有着“狂”劲,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动了他心里的狂草。
1995年,王传福发现,当时非常流行的大哥大价格昂贵,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里面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价值就要上千元。王传福敏锐的意识到,这就是商机。他果断砸掉了众人艳羡的“铁饭碗”,立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借钱创业,从“电池大王”到“汽车狂人”
29岁的王传福,在深圳的一间旧车间里创立了比亚迪电池公司。在研究所积攒下来的钱,对于开一个公司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当时的深圳,遍地都是创业公司,王传福没有不动产,银行也不给他贷款。所幸王传福的表哥已经小有成就,也很看好王传福的电池生意,于是借给了王传福250万创业。
有了资金,公司终于顺利开起来了。请不起人,王传福就自己跑销售;没有技术人员,王传福就自己当工程师;工期紧张的时候,他甚至自己冲上生产线当工人。
而就是在正在破落厂房里当工人的王传福,也敢大言不惭的说:“比亚迪的目标,就是要同索尼和三洋制造的进口电池一争高低。”
多么狂妄的宣言,要知道,在20世纪90年代,索尼已经是市值千亿美元的世界级企业。而这个时候,王传福的“韧”展现的淋漓尽致。当时索尼和三洋都采用机器自动化制造电池,而王传福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利用中国人力成本更低的优势,用人工代替了价值上千万元的机器。同样的电池,比亚迪的价格是索尼报价的三分之一。
到2002年,比亚迪已经在镍镉电池领域做到全球排名第一,锂电池领域全球排名第三,已然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手机电池制造商。
而王传福的商业版图并未就此打住,在拥有了更充裕的资金和更尖端的技术后,王传福决定进入汽车领域。
王传福延续了别出心裁的作风,他不造普通的汽车,而是从自己最擅长的电池生产技术着手,打造新能源电动汽车。
一个卖电池的,卖什么车?当时比亚迪的投资者甚至威胁王传福:如果你坚持制造汽车,我们就抛售股票,直到抛死为止!
但王传福的韧劲又一次展现,他力排众议,在2006年打造出一款命名为F3比亚迪轿车,在当年销量远超大众和丰田,成为当年中国最畅销的汽车。
汽车首富,成为苹果背后的男人
曾备受质疑的王传福用真金白银打脸了质疑者。2009年,王传福成为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的双料首富。从电池到汽车,王传福向所有人展示了他的野心和智慧。
王传福在事业的开疆扩土和对未来的展望上显得有些狂放,但行事却很低调。他不穿名牌,不开名车,每天都在公司食堂和员工一起吃饭,哪怕已经成为了中国首富,他也依然去车间和工人一起抓研发,没有一点“老板”架子。
王传福说:“在中国,我这一代人都是先工作,后生活的。”
把工作看成重中之重的王传福不仅仅造车,他还造过“地铁”—2018年,比亚迪的新产品“云轨”研发成功,建造成本只有地铁的五分之一,可以在高架上运行;他还造口罩,截止7月底,比亚迪每天可以生产8000万只口罩,是全球最大的口罩制造商。
不仅如此,比亚迪一直以来还为三星,华为,小米等多个手机品牌代工。如今,王传福又成为了苹果背后的男人,承接了为苹果代工IPad的业务。
低调赚大钱,是王传福的真实写照。对他而言,奋斗不是挂在嘴边的话语,而是生活的日常。正如他所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要灵魂不屈,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