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奈雪的茶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全球现制茶饮上市第一股。
听上去很美,但是奈雪的茶上市即破发,截止7月13日,每股16.64港元,跌幅达15.9%,总市值为285.4亿港元。
实际上,奈雪的茶上市表现不及预期,是投资方看到了奈雪招股书,现制茶饮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足够劝退投资者们:营收增长的同时,亏损一直没收窄;店越开越多,单店销售额却下降;成本和费用长期占营收大头,毛利长期低位,远低于星巴克……
有观点认为,奈雪的茶迫不及待的上市,就是投资方和创始人的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公司不赚钱,不早点上市退出,更待何时?
实际上,和奈雪一样聚焦高端茶饮的喜茶,最新一轮的融资之后,估值已经600亿元,这个数字比2020年3月C轮融资时得160亿元的估值,飙升了3.75倍——喜茶的投资方中,有IDG资本、美团龙珠、高瓴资本、红杉资本以及腾讯等巨头和头部投资机构。显然,他们期待喜茶上市之后,比当下600亿的估值更加值钱。从奈雪的今天来看,资本市场对现制茶饮第一股并不感冒,他们的愿望能不能实现,还有待观察。
现制茶饮到底能不能规模化盈利?奈雪的长期亏损,是其自身经营不善,还是现制茶饮商业模式注定难以盈利的缩影呢?
海豚智库分析师详细分析奈雪的茶的家底,回答这些问题。
01
经营状况一览:门店增加,规模效应显现了吗?
理论上说,连锁经营的公司,随着规模的扩大,固定成本的摊薄,规模效应显现,利润就能慢慢提升。
然而,海豚智库发现,已经经营了6年的奈雪,随着门店数量的扩张,单店的日订单量,单点销售额却呈下滑趋势,没体现出规模效应。
经过六年的发展,奈雪的茶已经拥有中国最广泛的高端现制茶饮门店网络。截至2020年底,奈雪的茶已有门店491家,门店多分布在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2019年奈雪的茶门店数量增长最快,全年增开173家门店,同比增长110.97%;在2019年门店的增加中,二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增长最快,二线城市增长近五倍,新一线城市增长近一倍。
但是,2020年门店数量增长率仅为50.13%。可以看出奈雪的茶,门店扩张的步伐在逐步放缓,并且市场布局逐步“下沉”到二线城市了,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线城市市场近饱和的结果。
然而,奈雪的店越开越多,奈雪的平均茶单店销售额和同店销售额,及利润,却在不断下降。 这被视为奈雪的茶近年持续亏损的原因之一。
伴随着大规模扩张,奈雪的茶平均单店日订单量在2018至2020的三年间,从716单下滑至642单,继续下滑至2020年的470单。2019年同比减少了10.34%,2020年同比减少了26.79%。
平均单店的日销售额也在不断下降,从2018年的每店每日3.07万元下降至2020年每店每日2.02万元。
奈雪定位偏高端,客单价在同业偏高,每笔订单平均销售价值基本保持在43元左右,高于现制茶饮市场均值35元。
对比2019年和2020年的同店销售数据,利润率和同店销售额均有所下滑。2020年同店销售额相比于去年减少了21.47%。2020年同店销售利润相比于去年减少了49.44%。
从2019年到2020年的数据对比来看,扩充门店和疫情的冲击对二线城市的销售额和利润变动影响最大,同店销售额减少了36.84%,同店利润下降了59.02%。
02
财务业绩一览:营收增长,亏损持续,资不抵债
随着开店速度放缓,奈雪的茶营业收入增速也在下降,但总体保持增长。但是,奈雪的茶前期所投入的巨额资金并没有带来规模效应,营业收入的增长背后,是持续的亏损。而且,奈雪的茶偿债能力下降,财务风险增加,已经资不抵债。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87亿、25.02亿、30.57亿,同比增长分别为130.17%和22.18%。
营业收入连续增长背后,是奈雪的茶连续三年的亏损。2018年至2020年三年时间分别亏损6972.9万元、3968.0万元、20330.2万元。2020年的高额亏损,原因主要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和前期高速扩张的投资还没有完全收回。
根据招股书的说明,2019年奈雪的茶经调整之后的净亏损缩减为1174万元,2020年经调整之后的净利润为1664万元。
但是,使奈雪的茶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准则调整,剔除了与公司金融负债的相关内容。而其中的公允价值变动项目有时会被当作调节业绩和报表的工具。所以,对奈雪的茶经营模式进行分析,调整前的数据才是最客观的。
另外,奈雪的茶偿债能力已经逼近红线,连续三年出现流动资产不抵流动负债的状况。2020年,其流动资产为13.3亿元,流动负债则为27.28亿元。
通过偿债能力指标的分析,奈雪的茶未来的偿债压力很大。2020年流动比率仅为0.49,速动比率仅为0.45。2020年资产负债率高达108.17%,已经资不抵债。
对奈雪的茶负债进行拆分发现,奈雪的茶72.97%的负债来源于流动负债,26.53%的负债来源于非流动负债的融资租赁。
但是,奈雪的茶经营现金流长期为正,可见市场对奈雪的产品有需求,奈雪自身有造血能力。
分析公司现金流量表,奈雪的茶现金流量净额2018年为1.86亿,2019年因扩张账面现金骤减为8129.6万。2020年现金流量净额转增为5.02亿。
奈雪的经营现金流足够好,营收也一直增长,却长期亏损,为什么呢?
03
奈雪的茶为什么会出现,经营现金流为正,营收增长,持续亏损,资不抵债的情况?通过对成本费用的分析,海豚智库的结论是:奈雪的茶毛利持续低迷,过高的成本,始终难以摊薄。
先看材料成本,高端现制茶饮材料成本普遍占比较高,奈雪的茶也并不例外。2018到2020年奈雪的茶的材料成本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35.3%、36.6%、37.9%,呈现出连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奈雪的茶招股说明书,材料成本又被细分为原材料成本和包装成本。原材料成本如茶饮、新鲜时令水果、乳制品、果汁等占比变动不大,基本保持在29%左右。
近年来的茶饮水果等原材料的价格一直上涨,但是,在原材料方面奈雪的茶规模较大,需求量多,在供应商当中已经有一定的议价权,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原材料成本有所控制。
而包装成本却是连年攀升。2019年包装材料成本占总成本同比增长了39.34%,2020年包装材料成本占总成本同比增长了8.24%。这主要是由于“限塑令”的逐步深化实施,使得茶饮的包装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
再看员工成本,奈雪的茶有两种产品,现制茶饮和烘培产品,尤其后者,虽然占营收比例不高,却需要更多的员工来制作。奈雪的茶员工成本占总收益比率变化较小,2020年该项指标为30.1%。2018年至2020年总体维持在30%左右,依然较高。
在不考虑租金开支和配送费、物流仓储费用的情况下,奈雪的茶材料成本和员工成本就已高达68%,并没有给其他开支留有余地。再结合费用进行分析,奈雪的茶注定是亏损状态。
将奈雪的茶和星巴克的毛利率进行对比。2020年奈雪的茶毛利率为33.37%,而星巴克的毛利率为67.92%。星巴克的毛利率约是奈雪的茶两倍。
从费用角度分析,奈雪的茶的使用权资产折旧和其他租金成本在2018年到2020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20年占总收益的14.8%。但总体依然较高。对比海底捞,其租金成本仅占营收的3.9%。
可见,奈雪的茶在线下的租金谈判中,还没有强势的议价权。
奈雪的茶配送服务费和物流仓储费用有待优化。奈雪的茶配送服务费占总营收的增长率相对较快,2019年的增长率达到160%,2020年达到111.54%。配送服务费的上涨主要是由于外卖订单的增长。
奈雪的茶的供应链系统还不够完善。2020年物流及仓储费用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9%相比于去年同比增长了18.75%。奈雪的茶在全国设置仓库存放保质期较长的产品,而新鲜的水果等原材料直接输送至店内,2018年在深圳设立的“中央厨房”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烘焙材料的供应。伴随着奈雪的茶的扩张,需要更加完善的系统来进行门店原材料的运营,减少在物流和仓储费用方面的消耗。
店越开越多,单店销售额却下降;特别是偿债能力逼近红线,这恐怕才是奈雪的茶如此着急ipo的原因——再融不到钱,资金链就要断了。
奈雪大年初一递交招股书,冲刺“现制茶饮第一股”,除了强占有利的融资渠道,占据资本市场“茶饮第一”的位置,投资人着急退出之外,拯救资金链才是最核心的动因。
04
是什么吃掉了奈雪的利润?
诚然,原材料成本和包装成本的上涨,是现制茶饮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高成本之下,无人幸免。毕竟,近年来现制茶饮赛道是最热门的创业赛道之一, “开一家奶茶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等话语无处不在,已经占领了用户心智。除了拿到巨额融资的高端茶饮喜茶、茶颜悦色、“奶茶界的拼多多”蜜雪冰城之外,还有coco、一点点、贡茶等众多玩家参与其间,资本和钱流向此间,成本上涨并不意外。
但是,奈雪一直无法盈利,不能全赖在赛道身上,与其自身产品设计、店铺模型设计有很大关系。
制约其盈利的核心点之一,是产品设计。
从产品来看,奈雪的茶主打”茶+软欧包”的复合销售模式。在奈雪的茶营业收入结构当中,现制茶饮贡献比率最大,并出现连年增加的态势。烘焙产品占总收益的比率相对较少。2020年现制茶饮占总收益比率为76.0%,烘焙产品仅占总收益的21.8%。海豚智库估计,未来,现制茶饮依然会是奈雪的茶的主要收益来源。
由于烘焙产品需要现场制作,导致每店用人数量增加,奈雪的茶标准店每店人数为20到25人,而茶颜悦色平均每店只需要8到10人来运行。奈雪的茶人工成本远高于同业。
制约其盈利的核心点之二,是坪效(每平方米产生的营业额)。
奈雪的茶着力于打造“第三空间”和“茶+烘焙产品”,主打消费升级和用户体验。
所以,奈雪的茶店铺租赁面积较大,店铺主要在200到300平米之间,而喜茶的核心店铺面积为100到150平米,还有不少买完即走的档口式店铺。
烘焙产品在店铺面积和人工方面增加了运营成本,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茶饮和烘焙产品带来的营业收入仅为比例为7:3。烘焙产品拉低了奈雪的茶的坪效。
根据久谦中台数据,相比于喜茶来说,奈雪的茶坪效更低。在一线城市,喜茶的坪效为0.59万元/平方米/月,奈雪的茶仅为0.3万元/平方米/月。仅在一线城市,喜茶就比奈雪的茶每平方米每年多出3.48万元的营业收入。
05
奈雪如何突围?
现在,奈雪市值低迷,显然资本对奈雪现有的商业模式不够感冒。想要更高的市值,奈雪必须证明自己能够实现规模效应,能够提升毛利,打开盈利空间。
以奈雪的茶目前的店铺模型,想要规模化盈利,需要提高单店销售额,同时降低成本,如何完成这两个任务呢?
在通往盈利的路上,奈雪首先要保证品牌势能一直持续,成为各大shoppingmall争夺的茶饮品牌,在线下租金谈判中取得议价权,降低租金成本。
其次,如果现制茶饮赛道激烈的市场竞争告一段落,资本不再加注,中小玩家退出,奈雪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那几家之一——用户除了奈雪、喜茶、茶颜悦色等几个头部品牌,别无选择,奈雪的单店销售额就能增长,成本就能真正降下来。
但是,奈雪这样的愿景短期内很难实现。
虽然现制茶饮市场巨大,且近年来市场规模大幅增长,但是比起咖啡行业,现制茶饮行业更像是餐饮行业,产品制作门槛低,同质化严重,产品本身永远都不存在护城河。这个市场长期是红海市场,不断有新品牌出现,替代消费者已经不再感兴趣的旧品牌——餐饮行业的淘汰率高达80%,80%的人会在一年之内败退。所以,这个行业有大量加盟品牌,创业者花钱加盟,品牌商以割韭菜心态大收加盟费,短短时间内,品牌就做烂,然后新加盟品牌出现……周而复始。
除了加盟品牌之外,能杀出重围的直营模式企业,资本就是其最大的护城河,拿到了钱,品牌势能、上下游的议价权等等,是烧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奈雪急着上市,目的就是资本。
其次,现制茶饮难以成为咖啡那样的“刚需产品”,消费频次始终不及咖啡,普及率也不及咖啡。这也是奈雪打造类星巴克的“第三空间”,花费高额成本,却始终难以对标星巴克的根本原因。
难道这个市场难道就没有盈利的可能吗?当然不是,喜茶是目前看来,极有希望盈利的一家。
比起奈雪,喜茶的店铺小,开了不少买完即走的档口店铺,也不做供应链繁琐、人工成本极高,收入贡献却很小的烘焙产品。所以,市场观点认为,喜茶的店铺更容易复制,模式更容易实现规模效应,能够在这个红海市场实现盈利,这是喜茶的估值高于奈雪的茶的主要原因。
所以,为了取得资本的青睐,也为了适应市场,奈雪已经在改变其产品设计和开店模型。按照奈雪的计划,2021年和2022年,其分别将主要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开设约300家和350家茶饮店,其中约30%将规划为标准店(即大门店),70%规划为奈雪的茶PRO店。奈雪的茶PRO店的开设,利于提高盈利的想象空间。奈雪的茶PRO店面积使用效率更高,人员更精简,成本端压力得到大幅缓解。奈雪的茶PRO店移除了现场面包房区域,通过中央厨房预制烘焙产品,简化门店流程,降低租金及人工成本。
奈雪pro这个新模型,能否帮助奈雪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实现规模效应,持续盈利,还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