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改革史话(分页) 总计(1523)篇    

改革史话

 “理学名邦”的由来

 站在现今的福建延平,放眼这座山城,地处闽江上游,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遥想延续千余年的延平府,此乃“理学名邦”也,眼前不由缓缓翻启一页一页的厚重史书。  “...(展开)

改革史话

 《群书治要》论交友之道

 古人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  《群书治要》成书于唐贞观五年,是由魏征等...(展开)

改革史话

 《群书治要》中的治学之道

 《群书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宝典。它是唐太宗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及萧德言等人,于贞观五年编辑成书。该书以“务乎政术,...(展开)

改革史话

 东汉政坛的双子星

 儒生在西汉灭亡的过程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人成为王莽篡汉的推手,有些人为之摇旗呐喊,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东汉建立以后,儒生们开始反省儒术的价值和自我的...(展开)

改革史话

 端午为何说“安康”

 今年的端午节,大家见面的祝福语是“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答案应该是“端午安康”。  为什么端午节要说“安康”而不是“快乐”,原来,端午是夏季(午月)的开...(展开)

改革史话

 古代家训中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家训产生于先秦、成熟于两晋至隋唐、繁荣于宋元,至明清时期由盛转衰,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家训的整理与记录。...(展开)

改革史话

 中国倡导孝德 弘扬美德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被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的“仁之实...(展开)

改革史话

 治史应求真求新求用

 史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史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做研究才能取得成就?1955年我进入南开大学历史学系读书,老师告诉我们治史有“三求”:求真、求新...(展开)

改革史话

 丝绸之路背后的动能

 把中国文明与西欧亚及地中海世界连接起来的通道,就是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主要是边境贸易,中国人主动出境贸易,不占主流。  历史上中国...(展开)

改革史话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向群众学习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其革命生涯中始终注重群众工作、强调群众观念。延安时期,为了在整风学习中改造党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使党和群众的...(展开)

改革史话

 节俭持家的古人风范

 我国古人崇尚节俭,为官者,也将节俭提升为治政的重要要素,作为治政的政治理念贯彻到政治实践中。  元代孔齐在《至正直记》中说:“俭者,美德也。人能尚俭,则于修德...(展开)

改革史话

 怎样读好《史记》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要研究中国的古代史,首先要读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很多人读过《...(展开)

改革史话

 文臣用兵 武将著文

 南朝宋文帝意欲北伐,武将沈庆之以为不可,极力予以劝谏。文帝不听,反让两个文官向沈庆之发难。沈庆之说,耕田就该问农夫,织布就该问织女。皇上现要出兵,却与白面书生...(展开)

改革史话

 东汉士大夫政治

 东汉的儒学,由于光武帝、明帝、章帝等的提倡,十分繁荣发达。到了桓帝、灵帝时期,京师的太学生和地方郡国及私学的儒生数量,总数已超过10万人,他们互相推引,互相声...(展开)

改革史话

 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中华文明能够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制度逐步发展成为一整套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度的记录与整理是中国传统文...(展开)

改革史话

 用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用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这是立足新时代伟大斗争,从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延安精神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作出的新...(展开)

改革史话

 “好学近乎知”的丰富内涵

 “好学近乎知”出自《中庸》,在《孔子家语》中写作“好学近于智”,突出了好学的重要性。《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也曾感慨:“吾尝终日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