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一直以来,我们有很多人,甚至有很多的思想学家、理论工作者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学者总是将“为人民服务”和“事实求是”当做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我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感到很困惑。因为用这两点去观察和研究毛泽东一生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思想,在很多问题上是解释不通的。例如他的革命思想的学说;阶级斗争的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继续革命的学说以及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社会主义制度、按劳分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忠党爱民的思想情怀等等,这绝不是“为人民服务”和“事实求是”所能囊括了的。如果全面的、综合的学习、分析和总结毛泽东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结构,我们就会越发的感觉和认识到“为人民服务”和“事实求是”只不过是毛泽东整个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架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内容、一个理论或者说是一个方法,因为你用它无法去阐述和概括毛泽东思想的全部要义。 

毛泽东思想理论是极其丰富和全面的,如果如此简要的将“为人民服务”和“事实求是”归综为毛泽东的思想核心,我们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是对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割裂、破碎和投机。那么,毛泽东的思想核心究竟是什么?对于弄清这一理论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最近这些年,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去留问题一直在争论不休。支持者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和“事实求是”做为旗帜高擎着;反对者始终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做为利器高擎着,两军对垒,僵持不下。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立即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倘若五十年代的人一但退出舞台,我们国家思想将会无所归宿,我们或许要犯极大的历史性错误,我们现在必须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正确的统一认识,以统一我们的意志。 

国家思想是“国之重器”,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不管多么强大,缺少了统一的思想支撑,只能是散沙一盘。科学技术如果缺少了政治的统领,对人类社会将是一种灾难。我国经济改革三十多年来,经济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奇迹,一时令国人很陶醉,但在这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为人们展现着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这令许多仁人志士忧心重重。放闸的经济如果难以为继,失去了活力,我们这样一个人口、民族众多,周边环境复杂的国家将会发生什么,都将是一个难以预料的局面,建设所谓的小康社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幻想。请同志们坚定的相信,没有强大的政治,便不会有强大的经济。 

人类社会组织区别于动物群类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类有自已的政治组织形态和政治思想的指导,而动物则没有。经济活动是各类人群组织所共有的特征,大同小异。政治则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它是由不同的社会、阶级或不同的国家通过不断的实践所形成的适合自已的国家或民族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准则,也就是共同的社会价值观。遵从共同的社会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这个共同价值观遭到了人为的破坏,社会行为便失去了标准和方向,人们就会各行其事,各行其道,完全按照自已的需要和理解去行动于社会,这个社会怎么会不乱象丛生,一盘散沙呢?中国在封建社会,靠孔孟之道维系着一家一姓的皇权社会体系,但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垮塌,孔孟之道离我们也渐行渐远,虽然在社会论理和传统思想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已决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现在,尽管有人时不时的打出“国学治国”的方略,想将儒教重新抬上神坛,幻想着封建礼教能重返现代社会,以匡正世风。于是便不断的有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冠,鞠躬作揖”,对孔老夫子顶礼膜拜,其滑稽之状,远比舞台上的小丑,除只能引来不多的笑声外,已很难引起众人的共鸣。为什么?很显然,孔孟之道已经不能担纲现代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价值观,因为社会和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这种根本的变革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算起,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核心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整整一百年的时间。一个世纪的栉风沐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将中国引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特别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特别是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源。如果上溯到毛泽东取得中共领导权的遵义会议算起,他带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长达42年的时间。如果再进一步上溯到毛泽东发表的第一篇并且得到人们公认的对中国革命具有铸鼎意义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算起,至今也有86年的时间了。如果更进一步上溯到由他主办的对中国革命有启蒙意义的《湘江评论》上发表署名毛泽东的《创刊宣言》一文算起,至今已有95年的时间了,虽然他那个时候的思想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改造社会和世界”的世界观已经形成,消灭强权,追求平等已跃然纸上。在这近一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还要摸索更长的时间。这是一句很中肯的结论。中国革命,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才燃烧起熊熊的烈火;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思想才伟大、光荣、正确起来,才使中国革命排除一切艰难险阻,难苦卓绝的、扎扎实实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一切强敌,从胜利走向胜利,直到取得国家政权,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使一个积贫积弱,灾难深重,任人践踏,饱受耻辱的民族傲然屹立起来,使中国不但在历史上获得新生,还在世界上赢的尊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伟大的、正确的。 

毛泽东的一生,通古博今,熟知中外,高瞻远瞩,他对于人类历史及其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把握,目光惊人,匠心独运,非一般巨人所能比肩。他卓越的思想和理论,深邃、睿智的目光和果敢断然的精神特别是他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无人能出其右。他那伟大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不仅征服了中国,在世界上也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泽东思想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毛泽东思想极其丰富和庞杂,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每个领域,每个方面,政治、军队、战争、政权、思想、经济、哲学、论理、社会、宗教、历史、文化、工业、农业、诗歌、文学、戏曲等等,凡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他都给了我们一种思想和观念,而这种思想和观念,是革命者的,是劳动人民大众的,是为基层人民服务的。如果说孔子的学说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是为少数人服务的;那么,毛泽东思想则是一切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身利益和解放的思想武器、行动指南,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这是毛泽东思想与其它思想与学说的根本区别,也是毛泽东思想饱受争议的根本所在。 

毛泽东思想的点点滴滴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虽然他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是他的思想却是中国的,东方的,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积大成者。他的思想和理论始终根基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之中,他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内容,他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改造世界、社会和强国壮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并且长久不衰的思想灵魂和前行的灯塔。毛泽东思想里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钙质”,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时常最为匮缺的东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现在,也只是一个甲子多一点的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却经历了政治和经济冰火两重天的时代,这就是以“政治挂帅”的前三十年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后三十年。这为我们亲历过冰火两重天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提供了认识社会和研究社会绝好机会。因为我们亲历其中,躬身实践,心感身受,使我们不但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我们还产生了深刻的理 

性认识。对于很多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了答案,还有很多问题也越来越变的清晰起来。在这大量的、丰富的社会现象和材料、证据面前,如 

果我们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社会管理学者们不去为社会做点什么,说点什么,或为历史留下点什么,我们就会亏对历史,我们甚至会成为后世者的罪人。 

“天下大势,乃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三国演义》这部大书的开场白,它就像魔咒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绵绵五千年的社会始终绕不开的梦魇。我们能不能挣脱这魔咒的桎梏,不再做那些梦魇,逃出中国周期性的怪圈,免遭衰败、复兴,再衰败再复兴的老路,使中华民族绵绵不断的一如继往的真正强大起来,辉煌起来,为此,毛泽东的后半生,几乎耗去了他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坚定不移的实践着他“进京赶考,不做李自成”的诺言,为他的一生,划上了革命者的句号。毛泽东走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遗产,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现在我们的国家迫切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先进的、向上的、有力的、明确的、令人敬仰的政治思想来统一、武装我们的人民、国家和社会,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匡正我们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共同价值观。很显然,现在我们对此很迷茫,在我们不断的探索“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以国学治国”之后都不能令人满意的时候,毛泽东思想能不能再度成为中国今后的指导思想呢?我无法预知,但不断的探讨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将会是我们一个永远的课题。要想全面的研究、理解并把握毛泽东思想,我们就必须知道毛泽东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我们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纲领,是我们开启毛泽东思想宝库的钥匙,是我们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捷径。如果我们真正的掌握了毛泽东的思想核心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人民服务” 和“事实求是” 并不是毛泽东的思想核心,前者只不过是毛泽东的一个执政理念,后者则是毛泽东的一个思想路线。那么,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就这个问题,通过我这些年来不断的学习、探索、研究、理解和感悟,最终认定毛泽东的思想核心是由三个词、六个字组成的,这就是:平等;劳动;斗争。 

现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做以下简略的论述,以供参考。 

一、平等:社会的不平等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是一切革命的根源。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源。追求国家平等;民族平等;社会平等;人人平等是毛泽东的思想核心。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尊重皆来源于他的平等思想。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特权、农民有地种、工人有活干、学生有书读、少有所依、老有所养、鳏寡孤独有人管、人人和睦共处的大同社会始终贯穿了毛泽东思想的自始至终,也贯穿了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 

我们大家都知道,毛泽东诞生在中国近代最为黑暗时期,积弱积贫的社会,使国家破败,民不聊生。在国际上,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世界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领土被侵占,主权被瓜分,社会漂摇不定,民族危在旦夕。在国内,军阀、资本家、地主、土豪劣绅对人民惨酷的压迫和剥削达到了登峰造极。特别是在乡村,农民衣不蔽体,食不裏腹,几乎达到了哭天嚎地的地步。而建立在社会最基层的工人、农民、市民、小商贩、戏子、士兵、妓女以及引车卖浆者之流身上的剥削阶级和权贵们,却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腐朽堕落的豪门生活。国家的危亡,社会巨大的差异和不平等,使毛泽东的心灵倍受震撼。他发现,吃不饱,穿不暖的恰恰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而且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何有点权势的人都可以欺负和压榨他们,他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并对他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虽然他主办《湘江评论》时的思想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但他消灭剥削,反对强权,打倒列强,追求平等的平民主义思想却在他主办的刊物上跃然纸面,发出了“平等的呼唤”。当然,他早期的平等思想更多的是启蒙于中国传统的文化,那些除暴安良,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行为,为他打上了深深的思想烙印。正是因为社会的不平等才促使他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当然,他的那些平等的理念和信仰,是在他走出山乡接受了新思想后才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从他早期的革命活动中我们就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 

毛泽东一生立志“以改造社会与世界”为已任。他反对剥削和压迫,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理想一个人人平等,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所以,当无产阶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传播,因为它是劳动阶级的理论,毛泽东就很容易接受了他的思想学说和理论体系,并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等理论和学说,特别是被称为“庶民胜利”的俄国十月革命,由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夺取并掌握了国家政权的胜利,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从教科书变成现实,这不能不为苦苦寻找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如醍醐灌顶,眼前为之一亮。当然,他的这些思想的形成也还和当时整个社会基础以及世界形势分不开的。 

毛泽东虽然并没有专门为他的平等思想立论著述,但在他的著作中和一生的革命实践中却处处体现了这一思想。在早期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中国经济最为贫穷落后的偏僻边远山区,四周是敌人的重围和白色恐怖,缺衣少食,频繁作战,少枪缺炮,孤立无援,生活和生存条件极为恶劣,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而他所领导的军队可以说是一群乌合之众,这里面有农民、工人、旧军人、俘虏、游民,甚至是一些流氓无产者,他们大部分人是文盲,没有知识,没有文化,这样的一群士兵未必懂的马克思主义,未必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大道理,毛泽东用什么方法在哪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将这一群乌合之众紧紧的凝聚在一起,打造成一支纪律严明,勇于效命,甘于献身革命的武装集团,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政权的艰难征途呢?毛泽东于1928年11月25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是这样总结的:“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正是由于在红军队伍里废除了打骂、体罚制度,提倡官兵平等,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上到军长下到伙夫,同苦同乐,平等相处,使士兵感觉到尊严,精神得到了解放,他们才心甘情愿的跟着共产党过颠沛流离的日子。如果说,这种平等的思想的实践雏形于井冈山时期,那么,在延安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广大与发扬。1937年11月,他表兄文运昌来信要求到延安工作,毛泽东在回信中说“上自总司令下到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人人平等这是维持军队长期不敝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然,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还是1944年所发表的《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可以说《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石上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则是平等思想的具体体现。最让人感动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为战士,为老百姓开追悼会?并且要成为一个制度,这真是前无古人,闻所未闻。他把普通的战士和老百姓举到了一个前所末有的高度,他把他领导下的军队建设成了一支“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民子弟兵,这怎么会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呢?他认为,人只有能力的大小,而没有贵贱之分,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利是平等的。正是在他的这种思想面前,普通的战士、老百姓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他们出生入死为之服务这样的军队和政权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军队在战争年代是没有军衔制的,上到总司令,下到战士、马夫,从吃饭到着装几乎没什么区别,总司令和战士站在一起,你几乎判断不出那个是司令,哪个是战士。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像个大家庭一样,从上到下,亲密的像兄弟,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样同心同德的军队怎么能不打胜仗呢?而在国民党军队里却是等级森严,从着装到薪水,存在着天壤之别,上级长官可以对士兵、下级颐指气使,奴役使用。士兵在那些威风凛凛的军官服面前战战兢兢,屏心静气,毕恭毕敬。但在这温顺表面现象之下,骨子里却充满了不平等的忿懑。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怎么能让那些士兵为他的那个军队和政权舍生忘死呢?这样离心离德的军队怎么能不打败仗呢?建国后,我们也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军衔制,但最终被毛泽东将那些“花”从军服上摘了下来,取销了军衔制。战士与当官的服装只是多了两个口袋,其它的和战士的服装没有什么区别。我想,这也是他平等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吧。平等出凝聚力,出战斗力。毫无疑问,这也是毛泽东战胜蒋介石的一大法宝,只是他的那个老对手蒋委员长混然不觉罢了。 

毛泽东的平等思想,在建国后就表现的就更加突出和鲜明。在战争年代,迫于战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往往能够团结一致,平等相待,不平等的矛盾还不是很突出。但到了一个党掌握了国家政权,有了地位的时候,从政治到经济都由我当家作主,由我说了算的时候,等级、地位越来越分明。那种官僚主义,特权主义、享乐主义就会在不自觉中悄然而生,显然,这一些都不符合毛泽东思想。为了消除这些不平等的现像,毛泽东对社会和制度进 

行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在社会制度方面,他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按劳分配制度,还有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公共食堂等等这些,以及政治协商会议、民族自治等制度的建立,虽然他的有些做法和实验超出了思想时空和历史阶段,但却无一不洋溢出平等的思想和理念。当然,他的这些平等的思想是蕴涵在社会制度,党的政策,为人民服务以及反对特权这些的理念当中的。在军队,除了撤消了军衔制以外,他要求将军们下连当兵和战士打成一片。毛主席竭力反对搞等级制度、搞特权。六十年代他说:“过去没有薪水,也没有‘花’(指军衔),但把日本鬼子赶走了,打败了蒋介石,现在有了‘花’,发薪水都要有等级,结果脱离群众,兵不爱官,民不爱干,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办公桌、椅子也分等,使得工人、农民不喜欢我们,出官僚主义。”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等级制度和特权的深恶痛绝,最终取消军衔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官吏的要求更是严格,他指示党的干部要深入基层,和农民、工人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要求党员、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衣着要大众化,说话要平民化,哪里有困难那里就有党员干部,绝不允许在群众面前指手划脚,颐指气使。他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则是幼稚可笑的”。 

在中国妇女的解放上,像毛泽东这样做的如此彻底,如此广泛,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凡是读过点历史的人都知道,特别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不仅和普通男子一样,遭到封建的政权、族权和神权这三种权力的支配之外,她们还受夫权(男子)的支配,妇女一直是社会的附庸和玩物,最大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生育的工具,在政治和经济上没有任何的地位和权力。 

虽然在他早期主办的《湘江评论》上就蕴涵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但那仅仅是局限于纸墨之间的一种理想和口号,而在他掌握了政权之后,却把这种理想和口号变成了现实。1954年由他主持审定的我国第一部《宪法》就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至此,他的男女平等的思想最终得以实现并以宪法的形式付诸以实践,巩固了妇女在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使男尊女卑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中国妇女之尊严,尤其是工农女子之尊严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发展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历史巅峰。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中国妇女今天的社会地位,毛泽东为中国妇女的彻底解放和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奠定了摧不垮的基础。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毛泽东对教育的重视,丝毫不亚于政权建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他与斯诺谈到林彪所树他“四个伟大”时说,“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这的确是心路里程的自然流露,毛泽东最早选择的理想职业是教员,这从他报考湖南师范就可以窥见一斑,当然,他所施的教育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文化知识方面的,而是以改造国家、社会、民族为目的的,所以他的教育始终根植于平民。他最早兴办工人夜校,参加革命后他在广州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及在延安时期的识字扫盲和学习运动,使解放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时延安创作的并风糜全国的秧歌剧“夫妻识字” ,通过歌舞的形式描述了解放区人民通过文化学习所产生的那种特有的朝气勃勃精神状态和理想,至今在舞台上还焕发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为提高平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起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建国后,除了加大学校教育的同时,更进一步加强了的全社会的扫除文盲工作,以办夜校、民校、冬学、互相教等办法,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些教育的方式、内容和目地,无一不是针对那些生活贫困,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工人、农民以及普通劳动群众所开展,所设立的。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初识字的水平,为解放自已,为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起到了极其明显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对于在校学生,他明确指示学校:“教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他又强调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思想的精髓是使学生成为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思想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贵”的金科玉律。这一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还说:“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人民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他在废除干部子弟学校时说:“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基本是念小学不出村,念初中不出社,念高中不出县,念大学由国家出资,除残疾的不能上学的外,全部儿童都能上学。使老百姓真正的享受到过去只有达官贵人、地主资本家等富人才能享受到的教育!使我国受教育的普及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由解放前80%多的文盲率减少到七十年代的百分之几,使教育从象牙塔的高端降入平常百姓家,不管多么贫穷的孩子,都能一视同仁、完全平等的入校学习,济济一堂的接受教育。虽然我们的古人也曾持过“有教无类”的思想,但能使几亿人口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普遍的接受教育,扫除文盲,实现了完全意义上全民教育,只有毛泽东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才能做到。这一巨大成就和历史意义,对于提高人民的觉悟和民族素质给予怎样高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在医疗卫生方面,他的平等思想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的历史中,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享有充分主动的医疗、保健和生命权,平民一直遵循着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听天由命,任其自生自灭,是没有多少人给予关心和帮助的,更不用说是从社会层面上了。早在1933年,毛泽东在苏区就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要求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当取得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更是把农民放在了文化、教育和卫生工作的首要位置。他说:“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在勾勒新中国的蓝图时他强调“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并要求:“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他明确指示医院:“不能为金钱服务、不能为特权服务。必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并制定了“医疗卫生体系为工农兵服务; 预防为主;中西医相结合;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以人民公社为中心形成的三级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网,在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保障农村群众健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的卫生事业在极短的时间内使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取的了令世人注目的业绩。霍乱很快在我国绝迹;鼠疫基本得到了控制;性病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被消灭;灭绝天花比世界范围早了十余年;结核病的死亡率以及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妇女儿童保健方面,在全国开展妇女两病(尿瘘、子宫脱垂)普查,并实行完全免费治疗;对于孕产妇实行新法接生,产妇的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显著减少,从而有力的保障了母亲和婴儿的的安全、健康------等等这些医疗战线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并没有使毛泽东完全满意,当他发现城乡医疗卫生不平等的差别逐渐拉大时,他怒斥到“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的人工作,而且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院,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同他的保健医生谈话时,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这便是“六•二六”指示的由来。他在批评北京医院高级干部保健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助长生活特殊化的现象时说:“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在他的督促下,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撤销专为高级干部设立的保健机构,取消专职保健医生、保健护士的制度,并向群众开放专为高级干部看病的医院。在“六•二六”指示中,毛泽东还批评卫生部忽视了对农村群众医疗卫生的关心,留在城市里,坐在医院中,戴起大口罩,隔断了与基层群众的联系,冷落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正是在毛泽东“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医疗卫生思想的指引下,使农村医疗卫生大为改观,建立起了被世界公认的优秀医疗体制。毛泽东的平等思想在医疗卫生工作所体现出来历史意义,对于今天我们的医疗改革,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所举例的只是几个方面,几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他的平等思想,上下平等;干群平等;官兵平等;工农平等;师生平等;城乡平等;人人平等----,等等事例,俯拾即是,枚不胜举。用西方学者一句评语:“人类历史上有谁在解决社会公平、维护下层人民利益方面比毛泽东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另外在国际事务中,平等是毛泽东外交工作的基石,在对外交往中,不论这个国家的大小、强弱、贫富,他都不卑不亢,一视同仁,特别是对于一些贫穷、弱小国家,他更是给予了特有的尊重和支持,他敢于蔑视强权,尊重弱小的思想特质,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说,在非州普通的老百姓当中一表明自已是中国人后,他们就会立即竖起大拇指来说:毛泽东毛泽东! 

所以说,从毛泽东从最初参加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不管是从思想领域到社会制度,还是从理论建设到社会实践,毛泽东始终把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做为改造世界的归宿和落脚点。如果你细心的阅读和研讨毛泽东的著作和他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他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就会不难领悟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核心地位。 

二、劳动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劳动是一切财富之母,任何物质财富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劳动是改造社会,改造人们思想,调整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人对劳动的态度,决定了人的社会性质;坚决打击和取缔一切不劳而获的人和事,坚决消灭剥削阶级,建立一个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一、劳动观决定着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性质 

毛泽东劳动观,决定并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在他的世界观里,劳动观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和人的性质的第一要素。他认为:世界上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动开始的。他概括的将人分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凡是那些不是依靠自已的劳动而获取财富的人,以及超出劳动力价值所获得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的人,都是剥削阶级,对于那些不劳而获以及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人和事,都是不平等的,都是寄生的,都是反动的,都是阻碍历史发展的,都必须是要坚决打倒和铲除的。他认为,国家应该属于劳动者,劳动人民要当家作主,劳动者要走向上层建筑,要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劳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人类历史需要确 

认的第一个事实。毛泽东认为“生产运动不但过去要,现在要,将来还是要,这是生产运动的永久性的根据。”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曾经想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计划寻找一个地方,以建立一个半工半读、平等自由的“新村”社会。在他的新村计划中,每天工作四小时“乃实行工读主义所必具之一个要素,”他主张消灭脑力劳动的体力劳动的对立,要建立一个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新村”社会。当然,这种理想主义的“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幻想,但却体现出了毛泽东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世界观。毛泽东劳动观是对中国上千年来体力劳动卑贱、脑力劳动尊贵传统思想的一个挑战和批判。很显然,毛泽东这时的劳动观重点还是着眼在物质生产上,体现了“工农神圣”的思想。毛泽东劳动观,不仅体现在他早期的理想中,还贯穿于他革命的每个节点,每个阶段。在红军初创时期,他就把生产劳动融入军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他便提出了军队不但是战斗队,还应该是生产队和工作队的思想。他强调指出,根据地建设的主体不仅是根据地人民,而且人民军队也应承担起根据地建设的任务。拿起枪就是战斗队,放下枪就是生产队,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军民感情,锻造革命队伍,解决红军给养,巩固革命根据地,都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1936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很快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除了军队之外,全国还有很多的仁人志士,进步学生,跋山涉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赴延安,让那个一向人烟稀少,土地瘠薄,经济落后,封建闭塞的陕甘宁边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突然涌入了那么多的人口,这对本来就生活的异常艰辛的老百姓,更是不堪重负,再加上敌人残酷的封锁,造成了根据地严重经济困难。根据地 

的人民缺衣少粮,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毛泽东以大无畏的精神坚定的说“我们是确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四个字”。 1939年2月,他在延安生产动员会上作了生动而深刻的讲话,他说:“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于是在毛泽东的率领下,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群众和部队、机关、学校全体人员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也毫无例外的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开荒种菜,参加生产劳动。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不但使根据地的人民丰衣足食,物质丰富,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困死”、“饿死”我抗日军民的企图,还增强了军民团结,密切了党群关系,锻造了一个 “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的社会,从而进一步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如果说,在战争年代劳动是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的话,那么,建国后,毛泽东则把劳动和国家的性质、命运和前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的指出,我们要建立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就决定了主体劳动者——工人和农民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社会的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劳动人民要成为社会的主体,要成为社会的主人。 

自古以来,国家政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为达官贵族服务的,是为“劳心”者服务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动人民被统治,被奴役,劳动者最卑贱,这便是中国上千来的统治史和精神文化史。你不妨翻开中国的文化典藉去看看,除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外,有歌颂劳动者的吗?有把劳动者推到统治地位的吗?在历史上,劳动者除了被奴役,被剥削之外,还得到过什么呢?当然,在历史上也有造反起家的平民,也有考取功名的寒门,可是当他们龙袍、紫蟒一上身,便立马翻脸,变成贵族老爷。他们不但认为劳动下贱,还敌视劳动人民,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所以说,一个政权,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便直接决定了这个政权,这个人的社会性质。这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这么极为重视劳动的根本所在。毛泽东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并不仅因为他出身于劳动之门,与劳动人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还因为毛泽东在探讨浩瀚历史的发展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清楚的认识到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和意义所在。 

根据历史的经验,以往取得政权后的胜利者,往往很快就会脱离人民,由被剥削和被压迫者变成了剥削和压迫者,最后都变成了人民的敌人。怎样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毛泽东从一开始就给予了异常的警惕。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所提出的两个“务必”,为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如何在执政后始终保持党的性质不变,始终保持国家的性质不变,这就是要建设一个劳动型的政党,劳动型的国家,每一个人都要与劳动发生联系。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劳动具有决定的意义。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让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归劳动者所有,按劳分配,剩余劳动归社会所有,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文化的需求,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态的根本区别。在这方面,毛泽东投入了他的全部精力和意志。 

二、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塑造劳动者的高大形象,建立一个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意识形态。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这一方针一直坚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从诗歌到小说,从平面绘画到立体雕塑,从报刊杂志到电台广播,从舞台艺术到银幕形象,从京剧大戏到地方小曲以及各种形式的作品,到处都活跃着工、农、兵的形像,都以表现劳动者为主,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了劳动人民朴实无华,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公而卑私,富于革命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的英雄形象。从延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宣传、歌颂劳动人民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毛泽东就曾在他的诗作里热情讴歌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他把每天人们习以为常的、司空见惯的,从田间归来吃晚饭的普通的劳动者比做英雄。在这样一个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里,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那种社会主人翁的感觉使每一个劳动者从心底焕发出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所激发出来的高昂的生产热情和惊人的创造能力,至今仍然使人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劳动群众那种战天斗地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奇迹不仅感染着那个时代,激励着那个时代,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毛泽东认为,要保证劳动者的权利,就必须由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所以他提出了要让劳动者进入上层建筑的要求。在四届人大召开前后,毛泽东亲自决定把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一批“群众代表”安排进入中央一级政权机构。其中,有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西北国棉一厂赵梦桃小组的纺织女工吴桂贤(担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天津机械厂的孙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沈阳市南塔第二副食门市部营业员李素文(担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虽然他的这一思想随着他的远去而消失了,但他为历史所揭示出的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教育上,毛泽东明确指示学校:“教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体育、智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成为当时的教育方针。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里,教育一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学而优则仕”牢固的占据着人们的思想,读书的目地就是为了脱离劳动,出人头地,做官当老爷,光宗耀祖。毛泽东的教育方针则完全颠覆了中国这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试问: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教育人们学习是为了做一个“劳动者”的吗?没有!——也可能有,但我没有看到过,但如此旗帜鲜明提出教育是为了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则是绝无仅有的。 

三、劳动对改造社会,防止官僚主义,密切干群关系,巩固国家政权,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极端重要的。 

对于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是了然熟烂于心的,他所下的定义:“世界上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动开始的。”是历史唯物论的总结。要想保持党的性质不变,国家的颜色不变,首先要防止共产党的干部蜕化变质,要不妥协地反对国家机关和共产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官僚化倾向。他除了开展经常性的开展整党整风外,还特别突出强调了通过干部下放劳动以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意义,断然将劳动引入到国家干部管理机制中来。他要求“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他说“干部不劳动了,就会变质,甚至变成国民党,修正主义就有基础了。”在1957年2月27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就提出:要精简机构、下放干部,从而“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以克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共苦、喜欢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接着,他连续主持制定并发布了《关于整风和党政主要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关于各级脱离生产的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关于坚决贯彻执行“各级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文件和指示要求。在195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中这样论述到:由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以普通劳动者的面目在群众中出现,因而进一步改善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强了他们对干部的信任和爱戴。……干部和群众、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必须打成一片,也能够打成一片,对于这一点的任何忽视和怀疑都是错误的和危险的。目前国家干部队伍有几百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有几千万人,他们的思想、作风影响着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这个队伍完全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因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认为除了一部分干部己经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进行劳动锻炼外,今后主要应当使全体在职干部每年都分出一定时间去参加工农业劳动生产。在毛泽东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上世纪50年代后期,有上百万的各级领导干部走出机关,主要方向是下乡上山,参加农林业劳动;和那里的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不但使干部的思想得到了改造,密切了干群关系,巩固了政权建设;还为解决那里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促进那里的生产力发展,以及教育、卫生、文化思想建设都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1963年5月9日 ,他在转发浙江省委《一批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时写下了著名的批语:“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不然的话,让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一齐跑了出来,我们的干部则不闻不问,有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敌人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许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用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请同志们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情景啊!”由此可见,毛泽东劳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是沉思熟虑的。后来,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定时、定期、分批参加生产劳动,巩固成了一个制度,甚至到了69年“九大”当中,他还语重心长的告诫那些新选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们:“要注意,要他们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可见,毛泽东把干部参加劳动做为极端重大的问题,三令五申,毫不放松,亲抓落实,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不能不令今天的我们掩卷深思。 

四、劳动是改造人和人们的思想,调整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有效的手段。 

毛泽东不仅把体力劳动当做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他还把劳动当做改造人以及人们思想的重要利器。毛泽东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当然,剥削者的改造和劳动者的改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造,不能混为一谈。虽然不能混为一谈,但改造的主要方法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劳动来改造思想,净化灵魂,使之成为一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人民内部范畴内,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剥削者和一切敌对势力,是强迫他们进行劳动,例如对于罪犯的改造。建国初期,那些旧政权的的官僚人员,敌伪分子,俘虏战犯,土匪恶霸,地主、富农、资本家,帮派地痞,以及那些敌视社会主义的人,也无可避免的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当然还包括随时出现的刑事犯罪分子。如何改造这些人,毛泽东创造了人类社会刑罚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的取得,除了行刑理念上的正确之外,主要是实行了劳动改造这一基本途径和基本制度。 

劳动改造罪犯的理论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成雏形。1934年,毛泽东就提出了“苏维埃的监狱对于死刑以外的罪犯是采取感化主义,即用共产主义精神与劳动纪律去教育犯人,改变犯人犯罪的本质。”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当谈到改造人的思想时说:如果一百个人中,有一两个人硬不觉悟,硬不合作,怎么办?有办法,让他自己搞小米吃,自己动手,发展生产,丰衣足食,那有什么坏处?......你顽固十年,就让你劳动十年,你顽固二十年,就让你劳动二十年,你顽固,我们也顽固,就这样顽固下去。这叫做是则是,非则非。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论文中曾这样写到:对于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在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以后,只要他们不造反,不破坏,不捣乱,也给土地,给工作,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他们如果不愿意劳动,人民的国家就要强迫他们劳动。这一思想,成为新中国改造罪犯的指导思想,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末代皇帝溥仪到旧上海帮派头子黄金荣;从国民党战犯杜聿明、黄维、沈醉之流到侵华日军俘虏;从对地主、富农的思想改造到对土匪恶霸、地痞流氓的管治,特别是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的改造,劳动使他们洗心革面,大多数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为了防止资本主认复辟;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将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为了让后辈们成为可靠的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1968年他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他认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城市知识青年,没有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没有经过疾风暴雨式的社会生活,他们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不了解农民的疾苦,不了解农村的落后现状是课堂教育的一大缺陷。另一方面,农村也迫切需要有知识的青年能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能够促进那里的生产发展,早在1955年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就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这成了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的精神动力。先后有一千多万城市知识青年告别优越繁华的大城市生活来到农村、边疆,来到中国经济最落后的偏远地区,为那里带去了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新生活理念,在一定成程度上促进了那里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这里面有许多知识青年迫于形势的裹挟不得不到农村去的,但更多的知识青年是胸怀理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愿的报名上山下乡,去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接受农民的再教育的,虽然以后他们都陆续回到了城市里,但这段人生经历对于他们是不无裨益的。不管现在有些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如何的“说三道四”,但这对于一代人的思想教育和改造却是不容忽视的。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那时候他们与农民建立起来的血肉联系和认同感,至今还在影响着他们,左右着他们。 

毛泽东劳动改造人的性质和属性的思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造奇迹。他用劳动的思想观念和体力劳动的具体手段,把不同思想,不同性质的人统一在劳动的旗帜之下,使他们在劳动中找到同属感,认同感,达到统一的思想认识,最终把人们引导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 

五、劳动是一切财富之母;任何物质财富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凡不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的财富获得都是不健康的财富,都必须抑制或者是消除的。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人类历史上,虽然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社会阶段,但搏取财富却是每个社会的共同特征。社会层面上的战争虏掠,欺诈骗取,巧取豪夺;资本层面中的剥削压榨,投机倒把,买空卖空,租金利息,股票期货等等,人们穷其各种手段获取财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人们获取财富的手段却决定了财富的社会性质。在哲学上,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保证生活、为了生活,又需要衣、食、住、行等各种东西,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问题的新材料,并非物质生活自身”。他还说:“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生产力”由此可见,人是社会的劳动主体及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应该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的创造和使用财富。“生产力”这一概念正是人的发展与生产财富的统一,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为我们揭示了财富的性质。在政治经济学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活劳动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过程。这种脑力和体力的消耗转移到新的产品当中,物化成了新的价值。这个新价值即包含了原先劳动者作用于其上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新产生的劳动力价值,而后者则是财富增殖的过程。马克思还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产生的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为维持自身生存所创造的价值,另一部份是超出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前者被劳动者自身消耗掉了,而后者才实现了财富的增殖,如果这个增殖的财富被个别人无偿的占有了,则产生了剥削。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属于全社会所有,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为显著的特征。 

根据以上论述,为我们悟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财富最本质的东西是凝结在财富中的一般劳动。这一财富概念,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因此,毛泽东在经济发展上,始终根基于物质生产劳动上,大力倡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坚决打击投机倒把,买空卖空,贪污腐化;抑制租金、利息的扩张,反对铺张浪费,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制度。毛泽东为了实现他那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社会,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部分人的集体所有制以及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无一不是为财富合理分配奠定制度上的机制。 

毛泽东劳动财富观,在今天有其更重要的社会意义,所有的经济危机和经济泡沫皆起因于背离劳动创造财富这一经济基本规律所造成的。如何科学的坚持“劳动创造财富”这一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或者是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应该是全人类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词条  竟是  竟是词条  核心  核心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