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之子黄方毅最近撰文说:1950年春,父亲黄炎培连续上书毛泽东,洋洋万言,直揭时政弊端,用词之尖锐、意见之直率,不在其他后来人之下,然而却“奇迹”般地被毛泽东接纳了。
问题越来越严重
新中国成立,黄炎培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1949年底,在中央领导下,全国物价趋于稳定,财政逐渐好转。在此基础上,1950年春开始,将过去在根据地实行的以分散为主的体制转变为以集中统一为基础的财经管理新体制。对此,毛泽东予以高度评价,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陈云也高度评价说:“统一与调整,只此两事,天下大定。”然而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在大好形势下,同样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薄一波老人回忆当时的形势时说:“紧缩银根后,1950年春夏之交,全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市场萧条、私营工商业经营困难,部分工商业户关门、歇业,造成新的失业现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94页,下同)。据薄老回忆,全国经济中心上海市的批发市场上,大米的交易量4月份比1月份下降了83%,棉纱下降了近一半。全市工厂倒闭一千多家,商店停业两千多家。3月份与1月份相比,大商号减少了一半,小商号减少了90%。上海市长陈毅紧急报告说,“上海人心浮动”。
黄炎培直陈己见
在这种形势下,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上海工商界联系密切的黄炎培当然也收到了许多反映形势严峻的信息。4月8日,毛泽东、周恩来结束与苏联的谈判,签订中苏友好条约回到北京后不久,在中南海丰泽园召见黄等30多人聚宴。之后数日,黄炎培把自己近来形成的意见整理成文,于4月17日完成3000余言,以信函形式写给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