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本77年前印制的《红军歌曲》,极为珍贵,是当时苏区流行的“红歌”集,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军区政治部刊印。歌集幅面纵14厘米,横18厘米,竹纸石印,纸捻装订,1932年6月刊印。全书连封面38页,主要为红墨石印,其中夹有8页黑墨石印。书内收录红军歌曲24首,另有“一鸣”所写《红军歌曲序言》,序末署款:“一鸣 一九三二.六.卅日于仙源”,《序言》后印有《唱歌须知》等唱歌常识介绍。封面设计简约、素净而不失鲜明:双线长方框大小、排布恰如其分,框内中心红墨石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图案,上印刊名,大号四字微弧排列,国徽图案下小字印出版机构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军区政治部”。可惜在流传过程中,封面已遭涂画和被墨渍污染。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开创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下辖的七个省之一。它位于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之处,最盛时囊括三省二十余县。最初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他机关驻守在修水县上杉,1932年4月中旬迁驻万载县仙源,从此,仙源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获得“小莫斯科”的称号。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他省级机关在仙源驻扎近两年之久,其时正是湘鄂赣根据地最为兴盛的阶段,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傅秋涛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战斗足迹。
从现存的苏区革命文献来看,湘鄂赣苏区遗存下来的文献印制最为精美,刻写油印的少,多为精美的石印品,还有精致的插图。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万载县历史上是竹纸生产地,有传统石印手工业;二是相对而言,湘鄂赣苏区是七个省苏中最“富”的一个省,它位于湘鄂赣三个省会、两条铁路、两大湖泊和三条大江之间,地区广大,物产资源相当丰富。
在对敌斗争中,湘鄂赣苏区领导人充分认识到革命歌曲的神奇力量,如《红军歌曲·序言》所说,革命的本身就是艺术,“金戈铁马的响亮,血花飞溅的战场!大声呐喊冲锋陷阵,排山倒海的杀敌之声,是如何壮丽的音乐?”红军歌曲就是在革命战争中应运而生了。出版这本《红军歌曲》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走上同气同声、同歌同调、有拍有节的英勇壮烈的乐谱里去”。据文献记载,湘鄂赣苏区红军无论行军到哪里,处处都有群众组织的交通队、运输队、洗衣队、茶水队前来服务和慰劳。而最使红军受到鼓舞的是,妇女和儿童组织的唱歌队、跳舞队的歌声;有时在激战方酣之际,红军一听到“红歌”,就信心百倍,精神大振。
该本歌集收录的第一首歌曲就是《国际歌》,其他还有《红军进行曲》《红军纪律歌》等当时全国苏区流行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