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安宝故居善夫堂,陈安宝将军的女儿陈靖殊回忆起先父,这位78岁高龄的阿婆几度哽咽:“父亲尽管已经牺牲70年了,但我还是很想念他。”
1939年5月6日下午5时,南昌城外,姚庄。
激战过后,一名壮实的中国军人,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战场上,腹部血肉模糊。
“竟然是他!”侵华日军总司令、时任日本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心底里暗暗松了一口气,冷笑着说:“将军,对不起了,没想到你还会死在我的手里。”他郑重地对那人头以军礼鞠了一躬,然后命一名军医坐上专机,捧着这个装有中国军人头颅的木匣回日本。
70年过去了,我们追寻着陈安宝故土的足迹。
走进将军学习过的学校
路桥横街镇安宝小学。记者来到学校的时候,正逢下课时间,操场上欢声笑语,孩子们嬉戏追逐,无忧无虑。
校长蔡菊花很年轻。她介绍道,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730名学生,28位教师,占地面积7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拥有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专用教室和教学辅助用房。
说起学校的历史,蔡校长更是如数家珍,安宝小学是陈安宝将军在1939年解囊捐建的,原名“作新小学”,1985年改为安宝小学。
作为一所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学校,蔡校长深知肩上的责任,不仅是要让学生好好学习,更要让孩子继承先烈遗志,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还有一件事,让记者印象颇为深刻。位于横街镇洋屿村的陈安宝故居——善夫堂,比较特别,前面是医院,后面是幼儿园,里面住着陈安宝的女儿——陈靖殊。
医院——救死扶伤;幼儿园——培育新人;住着家人——把纪念融入生活,这是多么和谐的场面!
更让人难忘的是,当我们走进善夫堂的时候,幼儿园传来精忠报国的歌声……
把陈列室移进群众当中
在横街,陈安宝烈士陵园陈列室的搬迁工作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陈安宝烈士纪念馆由安宝陵园、安宝广场、安宝小学和安宝故居四大主体构成。
1995年,为纪念抗日名将陈安宝烈士,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筹资在凤凰山上修建了烈士陵园,并将他的灵柩搬迁到凤凰山顶。
陵园总占地面积为2800平方米,塑有巨大的陈安宝将军头像,迟浩田将军题写墓名的方形石柱高耸入云,背面为聂荣臻元帅所书:“抗日阵亡将士永垂不朽!”墓的侧面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名垂青史”等石刻。
陈安宝烈士陵园的设计颇具特色,白色的塑像是烈士的头颅,一只紧握的拳头,一杆钢枪,象征烈士对日寇的无比愤怒。墓后有大理石拼成的三角形屏障,黑红两色横杠联接,象征国共合作。墓前一幅雕塑头像,额头上鲜血淋淋流到眼睛,遮住视线,象征烈士为了抗日救国血洒疆场。
横街镇宣传委员李元满告诉记者,由于陵园陈列室在山上,天气潮湿,很多珍贵文物不易保存。
为此,镇里决定把安宝陈列室移到山下的横街镇中心——安宝广场。
规划中的陈列室占地两亩,位于安宝广场东北角,是一个相对独立小院,计划总投资近500万元,今年底完工。“这样不仅能保护好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能让烈士精神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受到教育。”
先烈精神今安在?就在我们寻常生活中!
背景链接:
陈安宝(1891~1939),字善夫,汉族,路桥横街镇人。1912年考入南京伍生队,入湖北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学习两年,后转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1916年毕业后,在浙江陆军第二师任排长、连长。江浙战争后,浙军第二师改编为第三师。浙奉战争后,陈安宝因功擢升第三师第一团第一营营长。1926年年底,第三师响应北伐,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陈安宝率先锋营参加北伐,身经战斗40多次。1930年升任第六师第三十三团团长。1931年10月升任第六师第十七旅旅长。1933年2月升任第七十九师副师长,1935年任师长。
1937年,抗战爆发,七十九师由潼关进入河南辉县,继又南下沪杭。12月,第二十六师、一○二师归属二十九军建制,编为新甲种军,陈安宝任军长,担负鄱阳湖和抚河东岸的守备任务。1939年4月,日军攻陷南昌。5月3日,陈安宝奉命率部反攻,因时间紧迫,未等部队调齐即率七十九师、二十六师部分部队渡抚河向南昌疾进。6日凌晨2时,部队抵达沙窝章村,遇敌拦截,他命令阻击。是日下午4时,日军一部侵入桐树庙西北高地,战至5时10分,途中遇敌机轰炸中弹,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