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临近清明,72岁高龄的苗明文再次来到位于村庄西南的烈士墓群祭扫,看看新近植下的松柏,轻抚坟茔上的浮土,缅怀安息于此的烈士。在这个当地称为“八路坟”的烈士墓群里,曾经安葬50位烈士,后因烈属寻亲并移走亲人骸骨,现在还有15位烈士长眠。据了解,50年来,苗明文老人坚持守护祭扫烈士墓群,在其感召下,他所在的巨鹿县张王疃乡苗庄村民也自发加入到祭扫队伍中来,并为烈士墓群植树竖碑。目前,老人又有一个愿望,就是15名烈士寻找亲人。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巨鹿县发生了该县抗战八年中一次最大的战斗———巨北战役。在该战役中,执行打援任务的部队中50位战士英勇牺牲,他们都不是巨鹿本地人,大多来自馆陶、魏县、大名一带,牺牲后就埋葬在苗庄村西南,这一墓群被村民称作“八路坟”。后来陆续有36位烈士的遗骨被家属迁走,但仍有14位烈士至今长眠于此。
苗明文清楚地记得,8岁那年,外地两名妇女来“八路坟”寻找丈夫,哭得死去活来。有一位妇女根据丈夫有一颗金牙的记号,从坟墓中找到了壮烈牺牲的丈夫。另一名妇女记得丈夫腰里有自己的红腰带,按照这个线索也找到了亲人尸骨。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烈属来寻找亲人。漫天风沙中,14名无名烈士与苗庄长伴。
50年祭扫风雨不辍
72岁的苗庄村村民苗明文出身贫穷,从6岁讨饭到12岁。1970年1月1日,他是唯一的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调到公社当管委会主任,后来从张王疃乡退休。自1960年始,苗明文便坚持给烈士祭扫,“每年不低于两次,每次给双亲祭扫时,就一定要先来这儿。”
3月30日上午,谈及坚持祭扫,苗明文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老人的记忆中,1943年是他难以忘怀的年份。那一年,巨鹿大旱,偏偏时逢日伪军入侵,拥有120户400余名村民的苗庄村,一年失去三分之一的兄弟姐妹,苗明文失去了7个亲人,父亲被敌人抓走,之后杳无音信。在后来的成长中,苗明文同样看到八路军为百姓所做的一切,“八路军让我们村庄恢复平静,让我们过上安定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
心怀感恩的苗明文便选择了祭扫烈士墓,每年清明或祭祀的时候,他都要过来祭奠。“年轻的时候,这里便是爱国主义基地,学生、上班人员、农民,一呼全到。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但我想它的爱国教育意义始终不会变。”
村民集体怀念先烈
“其实,在苗明文老人的感召下,全村百姓均来这祭扫过。”3月30日上午,苗庄村党支部书记苗位明告诉记者,不分男女老幼,每年清明,这个地方是许多村民都不会绕过去。
松柏的种植,或许是一个明证。3月20日,苗明文找到同样是退休干部、如今73岁高龄的苗汉肖,两人商量要给烈士添设一些东西,比如说松柏和墓碑。该提议迅速得到村委会赞成,全体村民亦表示支持。
就这样,20棵松柏迅速栽植到烈士墓群里。“本来是14棵,但布置起来不美观,所以,又为起走的4名烈士也补上。”墓碑也已完成,村民们想在清明前夕,将墓碑竖起来。
在这片不足一亩地的墓群上,苗明文想象着有一天墓群周围被平整修缮,墓群里面花草遍地,俨然花园。“这样的话,烈士们真正安息,它的利用价值或许会更大,在子孙延续中,后代的祭扫不会中断。”
为15名烈士找家
在这次植树时,村民们发现一块显示烈士身份的半截砖,上面写着“南官陶王永贵”(砖刻原文如此)。在附近挖掘,又发现一头颅,牙齿完整,可以证明这第15名烈士的身份。在苗明文看来,还有一个身份可以模糊确定,就是墓群中最靠北的一个,“仅知道他是苏排长”。
为烈士找家,并非易事。苗明文走访了很多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回忆说“八路坟”是在一块洼地上,烈士坟前有块木牌,下大雨时木牌被冲走。木牌下面都埋着半截砖,上面写着烈士的名字和籍贯。
“我有自行车,有退休金,已经打听好了‘南官陶’在山东临清与馆陶县交界处,我想骑自行车为沉睡64年的王永贵烈士找家,为其他烈士也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