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开国大典首届礼炮指挥官老人心愿:再看大典

  

  

  “千里无云澄碧空,天安门上锦灯红。广场万众喧旗海,大道三军走巨龙。竿顶赤旌升冉冉,阵前礼炮响隆隆。一声中国今兴起,顿使元元泪满胸。”这是一位亲临1949年开国大典的老人当时写下的一首诗,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礼炮队的组建者,还是当年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的负责人。

  这位老人叫许欣之,今年已经92岁,离休后现住解放军某部郑州干休所。在建国60年大庆来临之前,老人的儿子许璨希望父亲把当年激动人心的一刻与大家分享。

  幸运:组建开国大典礼炮

  昨天上午,记者在解放军某部郑州干休所里见到了许欣之老人,这位穿着军装的老人精神矍铄,根本看不出来已是92岁高龄了。

  提起在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许老告诉记者,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3月份他被调到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当作战科长。7月中旬,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司令员高存信向他下达了一个任务,那就是临时组建一支礼炮队,在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

  “那时候,真是既高兴又紧张,这炮兵在打仗时一点问题都没有,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这礼炮可从来没放过。”许老回忆说,因为上级要求54门礼炮一齐鸣放28响,必须在2分05秒内与奏国歌、升国旗同起同落,而且这54门礼炮要齐发28响,必须同时打出一个声音,完全同步,每一响的间隔时间是4秒多。

  “54和28都是有寓意的。”许老说,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方面的人士,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许老说,当时接到命令后他就带着副科长韩怀志和作战参谋沙复新一起在各个部队选拔炮手和炮长。一门炮要3个人负责,因为意义特殊,炮长是营连干部,炮手是班排干部,只有在战斗中立过战功的英雄们有可能被选上,选出的火炮也是在战争中的功勋炮,“许多炮兵都想被选上啊”。

  训练:54门礼炮齐发28响

  许老说,炮手选齐后,他们就集中到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内开始每天的训练,刚开始训练时很吃力,很辛苦。因为炮手们要在不到5秒的时间内完成取弹、装填、发射、退壳这四个动作才能完成一次发射,动作虽然简单,但要迅速、一致,比如装填的时候,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把炮弹推进炮膛,而且要单腿下跪。动作协调一致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动作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偏差。“7月的北京特别热,炮手们一天要训练8个小时,个个都是汗流浃背。虽然每天枯燥地重复着上万次千篇一律的动作,但每个炮手都很开心,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光荣且幸运的事情。”许老说,在不到5秒内重复一套动作,不少人手磨破了,胳膊也肿了,手套不知道磨烂了多少双。

  初试:政协会议上成功“开炮”

  1949年9月21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要在中南海召开,此时他们也训练一个多月了。

  因为会议时间定在晚上7点开始,根据上级指示,要在开会时鸣放礼炮,用9门炮打出54发(响)。当天下午,许欣之老人就带着礼炮队进驻中南海,把炮位选在了怀仁堂的左前方,炮口冲着中海,仰角35度。

  “晚上7点,大会秘书处指示放礼炮。”随着声响一致、有节奏的礼炮打响,新中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开始。“我们受到了上级的表扬,说打得非常好,很整齐。”许老说,当时心里真是很害怕,怕一个炮手出问题,那打出来的响声就会出现杂音,没想到第一次“上阵”就胜利了。

  自豪:54门礼炮打出一个响

  1949年10月1日,北京数十万军民把天安门广场变成了喜庆的海洋。许老激动得落下泪来:“记忆太深刻了,太难忘了。因为浴血奋战多少年的新中国终于建立了!”

  “我记得很清楚,10月1日那天凌晨我们就起床赶往天安门,在天安门东侧一个叫三座门的地方,向东一字摆开了54门礼炮。我们全穿着专门为开国大典制作的新军装,头戴钢盔,腰系武装带,足蹬长筒靴,感觉特别神气。”许老回忆说。

  “9点多,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上了天安门,10点整,毛主席宣布开国典礼开始,我也接到鸣放礼炮的命令,我手拿着小红旗一挥说‘放’,一时间,国歌声、炮声、人们的欢呼声让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许老说,当时,听到54门礼炮28响打出的是一个声音,他激动得大哭起来,炮手们更是在激动的泪水中搂在一起。

  许老说,当天全国人民狂欢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光在广场捡的鞋子就拉了好几车,他也在10月2日这一天受到邀请,代表礼炮队去北京饭店参加国宴,“可惜,请柬没想起来保存。”

  疑问:大典是上午还是下午?

  “我心里一直弄不明白,我在看一些书籍的时候发现,写的开国大典的时间都是下午3点,可明明是上午啊。我记得很清楚,应该是10点开始鸣放礼炮的。”许老说。

  记者也在原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司令员高存信将军所著回忆录《往事回忆》第三集第226~230页中看到:“在训练过程中,我和副参谋长赵大满去检查几次,除了听取组织训练的许欣之、韩怀志的汇报外,鼓励他们练好,打好,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上午10时,开国大典开始,全体肃立,毛主席按动了电钮亲自升起五星红旗,这时礼炮齐鸣,54门礼炮像一门炮似的打得又响又齐,我在检阅队伍中听到无比高兴,要知道礼炮打得这样好,大家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

  关于开国大典时间的记录,记者随后在网上搜索,看到一些媒体采访的有关经历过开国大典的老人们的回忆,有说是下午2点55分的,有说是下午3点整的。而在2004年一家报社采访原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参谋长李健时,他回忆的也是下午3点。

  另外,记者也查到著名作家、当时担任《大公报》记者的萧乾于2004年10月9日写的一篇文章,他也参加了开国大典,并采访了当时中央军委作战部的参谋刘常明,据刘常明回忆说,把时间改在下午3点主要考虑到防空问题。当时中央成立的时候,成都、广州、重庆还有国民党的飞机,有作战半径问题,如果开国大典早了,它轰炸以后可以返回去,所以选择下午3点钟,它要轰炸就回不去。

  对于此,许老仍然坚持自己的回忆,他认为就是上午。

  心愿:想再去趟北京看大典

  许老至今还保存着建国后国家颁发的勋章。记者看到,勋章证书上写着二级解放勋章07801第40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35142第40号。“这是国家颁发的第一次勋章,而且都有数量,有编号,这对于父亲来说是莫大的荣誉。”许璨说。

  在许老家的客厅内,记者也看到了2008年8月中央老干部管理局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证书。据许老讲,他1917年出生于开封,祖籍杭州。1938年北上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七大队第二队,投身于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之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当作战参谋,后任侦察科科长,1949年3月调到特种兵部队担任作战科科长,有幸参与指挥在开国大典鸣放礼炮

  开国大典之后,许老就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学习,后来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任副院长一职,一直到1983年离休后回到郑州。

  “由于年龄的原因,父亲也有几年没去北京了,而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他十分想去一趟北京再看一眼天安门,也想看到60年大庆的国庆典礼。”许璨说。

  92岁高龄的许欣之老人对60年前的峥嵘岁月仍然记得很清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典  大典词条  礼炮  礼炮词条  开国  开国词条  指挥官  指挥官词条  首届  首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