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邢台七旬老人20年痴迷集报上万余种

 

  从大清光绪年间的《申报》到民国年间的《政府公报》时至今日的各类报纸共有12000种。

  在邢台市,一位71岁老人对藏报着了迷。20年间,他收集了上万种报纸。从大清光绪年间的《申报》到民国年间的《政府公报》时至今日的各类报纸,书册式、圣旨形以及对开式的共有12000种报纸,各类报纸都分门别类地码放在他的藏报室内,令人大开眼界。

  连着两天,记者走近王树森老人身边,了解到他与报纸的种种情缘。

  “他有一个散装“百科全书库”

  走近王树森老人家的普通小院,一种静谧、优雅油然而生。充满诗情画意的影壁,喜庆的对联给这个家平添了几分色彩。上了二楼的藏报室,迎面扑来的是题为“集报文化遍全国”的中国版图。版图上30张省、市、自治区级的报纸报头尤其醒目。放眼看去书橱里到处都是分门别类的报纸,有各重大事件的号外、特刊,有记录报纸成长的创刊号、试刊号,有特殊材料制作的丝绸报,还有各类特色报,如明信片报、名片报等等。

  热情的王老先生将他收藏的报纸一一展现在记者眼前。因为年代久远,纸张略泛黄,王老先生像对待新生儿似地倍加小心。清代光绪十二年间的《益闻錄》、光绪十六年间的《申报》、民国年间的《政府公报》一张又一张载着浓厚历史色彩的报纸带记者穿越时空隧道。“《益闻錄》顾名思义,就是将有益的见闻记录下来,创办于1872年到1936年……”王老先生的博闻强记让记者惊叹。

  如果说王老先生的藏报让人惊叹,那么他对剪报的用心也是难得一见。随手拿起整整齐齐码在书橱里的剪报百科(睡眠与健康)第一卷,这册有着100页的集子,用B5纸张装订成册,每页前面都有目录。什么内容在哪页在这里一目了然。记者看到,在各书橱里类似这样的剪报集多达100本。内容囊括篆刻、诗歌、小说、散文、漫画、墓葬文化等内容。“就差有个书刊号就能称之为真正的书了。”记者感慨道。

  “为一张好报纸,他彻夜不眠”

  “干一行吆喝一行”对于王老先生来讲,为了这一爱好,付出了他全部精力。“刚开始只是喜欢看报纸,把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到后来才逐渐开始收藏报纸。谁知道,自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王老先生告诉记者,从八十年代初期到现在,他对报纸收藏达到了炽热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他很少求人,可在收集报纸上,遇上谁就打招呼。用老伴的话说:“有时候都无法让人容忍。”

  也因了好这口,他在全国各地交了200多个朋友。他们互通有无,相互探讨,忙得不亦乐乎。多年来,收到多少封来信,寄出去多少封信,王老先生自己都记不清了。虽然辛苦,但他有自己的乐趣。当得到一份稀缺的报纸后,他如获至宝,一头钻进书房,彻夜不眠是家常便饭。

  “看,这张报纸是在拆房子过程中,从墙缝里‘抢救’出来的。这张是山西的一位老朋友送来的。这张……”在王先生所收藏的每张报纸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小故事。

  “让后人更多了解历史”

  “将报纸束之高阁不是集报,让后人更多了解中国历史,给国家积累文史资料是我余生最大追求。”坐在记者对面的王老先生如此地说,也正如此地做着。

  与一般的收藏家不同的是,王老先生不但收集报纸并且还将报纸列入了学习研究的范围,从各个角度研究,把它变成有价值的东西。每收集到一张报纸,他都会将内容细细研读一番。也正是他如此用心,他写的《小萝卜头之父与<西北文化日报>》、《建国前几份党报、党刊》等60余篇带着历史知识的文章见诸报端。与此同时,他还进行了收藏报纸的专题活动。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题写的报头、有关于他们的历史史料记载都在他的专题收藏之列。

  “让家庭藏报馆服务于社会”

  在他的激励下,子女们个个都养成了看报纸的好习惯,但他不满足于此。“我愿意将我的报纸收藏随时向市民开放,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王先生说。

  多年来,王老先生身边的朋友一遇到哪些专题搞不太清楚,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对于自己的收藏,王老先生毫不吝啬。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只要有求于他,他便无私地将自己多年的收藏资料提供给他人。

  “今年中国报协集报分会将评选百家个人藏报馆。我想争取能评上,为咱邢台市争光。”如今,王老先生虽人已逾古稀,但心气仍不减当年。

  也许,他的这种心境正印证了好友送他的那副“静观方寸寻乐趣,畅游报海觅芳洲”的对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邢台  邢台词条  七旬  七旬词条  余种  余种词条  上万  上万词条  痴迷  痴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