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阎锡山在台轶事:居所俨然堡垒侍卫守墓近50年

  

  台北市郊阳明山上永公路二四五巷三十四弄二百七十七号是阎锡山故居所在。从一九五0年迁居于此,到一九六0 年病逝,阎锡山就在这座他自建的“窑洞”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图为故居室外。 中新社发 耿军 摄

  中新网2月22日电 人称“山西王”的现代风云人物阎锡山于1949年到台湾,并终老于岛上。台湾《中国时报》刊文披露了在台北菁山阎氏故居侍卫红砖楼“站岗”六十年、为其守墓近五十年的原侍卫所鲜为人知的事情。

  在今年农历立春的台北阳明山的菁山山麓,云雾缭绕樱花绽放。八十岁的张日明踏着缓慢步履,在阎氏故居和贴满墨绿磁砖的圆形冢间来回巡视,沿着两旁一丈高的芒草小道拾级而上,时而眺望河口,伫足沉思,时而拭净墓碑,清理墓园。距阎氏故居数百米的圆形冢,墓碑刻着“阎百川先生之墓”。阎百川也就是阎锡山

  阎锡山墓地周围峰峦环抱,茂林修竹,圆冢方碑,坐北朝南,气势非凡。虽然墓木已拱,但墓园构筑始终牢固稳当。张日明在守墓之余,多年来还在墓园遍植桃花与樱花,更让立春的墓园,花香飘散,益显空灵。

  “站岗”侍卫红砖楼六十年

  据报道,张日明不仅在菁山阎氏故居的侍卫红砖楼“站岗”了六十年,在阎氏逝世并安葬附近山麓近五十年来,阎氏故旧曾有多人在此守过墓,而张日明则是同样来自山西老家硕果仅存的“守墓者”。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张日明参与押解原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的“国库”黄金到台。到台后,祖籍山西朔县的最年轻侍卫张日明,就被分配担任阎锡山的安全警卫。

  初出茅庐的张日明,因缘际会,在阎氏故居站了十年卫兵。自阎氏逝世迄今,目前与家人住在别处的张日明,每天搭乘公交车上山,打理故居环境,并在阎氏灵前上香奉果,未领取任何津贴,义务为阎锡山守墓长达近五十年。

  当年押黄金到台 调任阎警卫

  一九四九年,阎锡山在广州就任原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后,虽然配属一个连的宪兵保护,但据阎氏晚年的秘书原馥庭回忆说:“当时广东的宪兵是靠不住的,……部队随时都会叛变,所以从山西老家调来子弟兵担任干部队侍卫阎院长。”

  原馥庭与张日明就是当年从包头、广州、重庆、成都,一路追随到台的秘书与侍卫。阎氏辞官后搬到阳明山,初期筑“草芦”而居,后来仿北方窑洞,兴建兼具军事防御与防空功能的“种能洞”与红砖结构的岗哨楼。

  阎锡山最后居所俨然军事堡垒

  张日明指着岗哨砖楼说:“屋顶、外墙,都留有机枪射击口,窗户内侧还加装钢板,这是为了防止攻击。”据称,阎氏故居早期曾拥有五十余枝各式枪支,俨然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军事堡垒。

  阎氏故居原是农场型态,最多时期曾聚集四十多位部属,包含秘书、副官、侍卫、随员、眷属、司机、厨师等,山居生活开销,全数由阎氏独自负责。由于阎氏曾携带黄金到台,晚年没有缺钱的困扰,故居运作还能自给自足。

  “种能洞”是阎氏故居主体建筑,与侍卫红砖楼都已被台北市列为市定古迹。“种能洞”是阎氏亲自命名,呈现他以种能观察宇宙变化的“宇宙观”。这座碉堡式的民居,成为这位重要人物的最后归宿。

  隐身在阳明山麓的“种能洞”,外墙与屋顶结构刚完成修复,阎氏庋藏近代史与抗战前后的军政要电、文献史料与图书,经原馥庭老先生协助整理后,近年已移交台“国史馆”,部分则由台北文化局现场清点封存,其余文件则散落一地。这里曾是阎氏晚年会见蒋介石、宋美龄、陈诚与陈纳德,著书立说的人生最后舞台。

  近五十年来,阎氏部属井国治、张日明等侍卫、副官,特别在“种能洞”设置阎氏灵堂,并经常上香祭祀。井国治于2001年间,在前往故居途中,因脑溢血逝世后,看守故居和墓园的“勤务”,几乎全由张日明老人承担。

  阎氏遗像前的香案,除了烛台、鲜花、素果,供桌两侧还摆放阎氏主要著作《三百年的中国》、《阎百川先生要电录》等。张日明说:“这几年有山西来的客人,或研究阎锡山的学者来过。有兴趣看看,就带几本回去吧!”

  阎氏灵堂内高悬孙中山题赠的“博爱”横幅、蒋介石颁授的挽额《怆怀耆勋》,浸渍泛黄,弃置在迷漫着潮湿霉味的房间。“种能洞主人”虽然已远离近半个世纪,但侍卫官张日明,每天依然准时执勤站岗,守护故居与墓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锡山  锡山词条  侍卫  侍卫词条  居所  居所词条  轶事  轶事词条  堡垒  堡垒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