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人民网讯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阕脍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时代为创作背景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啊,黄河!以其一泻千里的雄伟气魄,奔流盘旋于华夏大地,滋养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她灵感泉涌,佳品迭出。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最近悬挂起一幅中国画巨作《黄河颂》,吸引了无数观赏者。该画气势恢弘,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作品奔腾壮观的气势,给每一位欣赏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伫立画前仿如独立危岸,河涛拍岸之声直逼耳际,夹杂着扑面而来的飞溅浪花。这幅长500厘米、宽200厘米的巨型力作,出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治华之手。据画家介绍,他年轻时曾来到黄河壶口瀑布体验生活和写生取材,被“黄河咆哮”的情景深深震摄。滔滔的黄河在画家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日军入侵国破家亡,英雄儿女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奋起抗战,硝烟弥漫,山河色变……一幕幕史诗般的悲壮凝重和匹夫有责的民族自尊,如电影片段重叠在他脑海,翻腾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蓦地,酝酿心头多年的夙愿遂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画,饱蘸激情的画笔挥就了不朽的《黄河颂》。
芦荡飞鹤
欣赏姚治华教授的黄河题材作品,尤感震撼力——他笔下的黄河气势磅礴,令观赏者无不心鼓雷动。这种雷动不仅来自于汹涌翻滚而来的黄水白雾,也不仅来自于险要奇绝的黑石深谷。动与静这两种强烈反差的内心律动,通过富含变化的笔墨色彩表现出来,方寸间透射出一股摄人心魄的独到神韵。 除了精于《黄河颂》等山水画,姚治华教授还擅长人物风情画,并巧妙将各种画法融合创新,堪称一位多面手。他在1981年远赴四川凉山自治州写生,正好赶上了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热闹非凡。他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融入作品之中,成就了我们今天欣赏到的中国画《欢乐的火把节》。画面有两个中心,中心之一是一群身着民族盛装的少女围绕燃烧的火把携手而舞,在飘荡的白烟中火焰腾飞而上,烟雾、火光和人们的面貌及服装均用线勾,色彩缤纷。这种富有装饰风格的手法不仅适合于气氛热烈、内容丰富的题材,更强化了浪漫的情调,激发欣赏者的无限想象。另外一个中心是举行斗牛比赛。四角相抵,相持不下的两头牛是最为突出的主角,树荫和棚伞下密集的观众皆屏息聚神,凝目注视,以静托动。而火把舞那部分,则用较自由变化的气氛来表现彝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心情。两部分从不同角度烘托主题,异中求同,乃动与静的巧妙结合而相得益彰。
姚治华教授24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大师们倾囊相授,使其深得真传,得益匪浅,为其日后的人物和山水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姚治华先生的山水、人物作品,意境深邃,构图新颖,色调高雅,笔墨酣畅。他的作品《暮归》中的人物与牧牛,令人联想起李可染的画风,进而对姚治华人物画的艺术渊源有所启悟。实际上,从《高原牧歌》到《暮归》,又表明姚治华从中得益于蒋兆和的神髓;作品《漓江情》的画法是从结合西方现代技巧中走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镜了李可染的人物。不过,叶浅予以速写入画的生动性,却已在姚治华的胸中和腕下厚积薄发,同时化入己法而自出机杼。例如耐人寻味的《芦荡飞鹤》、神韵精致的《花溪温泉》;万泉流淌的《美姑河畔》以及“一夜潇潇春雨过,小舟泊岸群鹤落”的《静静渡口》等无数幅扣人心弦的作品。正是姚治华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造的结果,他开拓了中国人物画的审美领域,丰富了人物画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气韵神动,饮誉中外,多为国内外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漓江情
姚治华教授执教30多年,桃李满天下。他言传身教,深入生活,曾数次长途跋涉,到过中国传统的艺术宝库敦煌、永乐宫,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并从中学习、考察中国绘画的优秀遗产,探索古代壁画之奥秘。期间先后出版了《姚治华画选》、《中国人物画速写》、《姚治华山水画选》、《中国画论文选》,还主编了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山水画技法》、《花鸟画技法》、《人物画速写》等9本系列教材,以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教材19册,并录制绘画艺术片多部。姚治华教授作为一位多产作家,长期主持学院日常教务工作,尽管异常繁忙,但他并没有因此放下心爱的画笔,为数众多的著作几乎都是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完成的。姚治华教授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教学相长,德艺双馨。
姚治华先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美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中日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黄山写生画院院长。并被有关机构聘为《联合国新闻》咨询委员、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美国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研究会研究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