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在黄飞鸿的家乡、武风颇盛的广东佛山,日本武林高手伊贺弘治上门挑战中国功夫散打王柳海龙。作为中国人,无不希望柳海龙大获全胜,打出国人的威风与志气,扩大中国武术的影响。但是鉴于日本侵略历史余痛未消,许多人把这次比武当做实现民族复仇的一个契机,主张 “打死小日本”,“下手要狠,不打残狗日的别住手,打他个生活不能自理。”显然,这些言论违背了中国武术的武德思想和奥林匹克精神,还授人以柄。
近代中国屡受落后挨打之气,由于传统的功利观“胜者王侯败者贼”在竞技场上可以瞬间揭晓,民族的成功和国家的荣誉往往都寄托在体育和武术胜负之上,因此中国重视武术电影和竞技体育远较群众健康等强烈。霍元甲、李小龙身体力行,试图用体质打败日本人,打遍天下无敌手,展示龙的传人不畏强暴的坚强品格和庄严自信的民族精神。李小龙在电影《精武门》中,尽情地施展双节棍和截拳道这一暴力美学,将日本人击倒,使功夫电影率先走上了世界。此后,中国电影大都效仿李小龙,多次出现中国人用武术击败日本人的情节,满足民族复仇心理的宣泄。在更多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中,飞檐走壁、刀枪不入、无所不能的东方不败或武术大师把西洋拳师、日本武士打得屁滚尿流、跪地求饶,其实这些一旦通过电影具象化,只有借助于西方现代摄影特技和电脑制作等手段才可以实现。命运其实开了一个极尴尬的玩笑,霍元甲42岁死于咯血和肺病,李小龙33岁死于脑癌。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繁多,出神入化,源远流长,涉及气功、医学、哲学等文化,一直发挥强身健体、除暴安良、保家为国、守边御敌的作用。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武术精彩表演震动了纳粹头子希特勒。但是武术一直被神化,套路动作重迭,缺乏对抗性,被当作“自由体操”和“舞术”。散打拳脚并用固然精彩异常,但是难以体现武术魅力,缺乏科学的打分标准,被视为可以用脚的拳击比赛,使善于其他技击术的外国选手长处无法发挥。世界拳击场上很少有中国人夺冠,中国武术还没有同世界级拳王泰森、霍利菲尔德较量并取胜,日本K—1大赛中国选手也少有胜绩。功夫电影率先走上了世界,中华功夫仍然在奥林匹克殿堂边徘徊,被在其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柔道、空手道、跆拳道超越。近年来借鉴柔道、空手道的段位制,与国际接轨,进行职业化改革。
中华武术最早、最多、最激烈、最成功的挑战者都是日本人。从倭寇到20世纪初、80年代、21世纪,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日本人虽然被霍元甲、李小龙等人打败,但他们也打败过许多中国人。倭寇长刀技艺出众,明军难以抵挡,抗倭将领戚继光曾借鉴。
据统计,在中国本土举办的最高级别的中国功夫VS外国各种搏击术的对抗赛中,中国功夫还从未输过,而柳海龙更是常胜将军。伊贺弘治是日本最负盛名的自由搏击高手,他向柳海龙发出挑战,要求比武。柳海龙退役三年,还有伤在身,“这是一次我不得不接受的挑战,如果不接,日本人笑话的就不是我柳海龙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国功夫。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奋力一搏。”可见,柳海龙完全为了荣誉与尊严而战,他想做一个新时代的陈真和李小龙。对于这种捍卫民族尊严和爱国精神的举动我们完全应该肯定。
当前中日两国毕竟不是处在抗战时期,而武术比赛不应该完全等同于政治较量,不应该你死我活,而是体育竞技的一种。“重要的不是获胜,而是参与”或许有些高调,但是也理当遵循理性和平的心态对待,更不应该侮辱、诅咒日本对手。比武在中国进行,要显得我们气度宽宏、以礼待客的胸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应该是这次比武最有价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