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15位中国“慰安妇”在南京首次公开身份

 

  核心提示:15名老人在南京第一次向媒体公开自己“慰安妇”身份。有人寻访了七十多个“慰安妇老人,她们多以拾荒、拣破烂为生,没有经济来源,依赖民间资助生活。

  

  山西沁县李金鱼老人面对众多相机和摄像镜头。

     

  图为李晓方讲述这些老人目前穷困而艰辛的生活现状。

  中新社南京十二月十一日电 眼窝深陷、手如枯枝,李金鱼老人啜泣低语,面对众多相机和摄像镜头,这位山西沁县的老人在南京第一次向媒体公开自己“慰安妇”身份,另十四位来自山西沁县、武乡县的“慰安妇”同时在《世纪呐喊——六十七位幸存慰安妇实录》中首次公开身份。该图片史料实录今日在宁首发。

  李金鱼老人说,一九四四年那年,她刚满十四岁,在农历二月一天早晨,她和堂姐李金娥正在玩耍,突然被破门而入的日本兵抓到山西漳源镇交口村南山顶的炮楼里,被强占为日军慰安妇,受监禁两个月。这两个月中,她受尽折磨,后终身不孕。

  六十七位——这已是目前中国学界认为身份确认的“慰安妇”人数的较高数字。早在二00五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曾披露,目前尚有最后三十五名“慰安妇”活在人世。《世纪呐喊——六十七位幸存慰安妇实录》作者李晓方说:闻此讯息,就在这年,我脱下穿了十七年的心爱的军装,义无返顾地踏上寻访“慰安妇”之路。

  李晓方告诉记者,他花费三年时间,自费只身前往中国东北、内蒙古、山西、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海南等地和韩国实地调查,寻访了七十多个“慰安妇老人,但由于多方原因书中仅收录六十七位,含纳十余万字、四百幅受害者生活状况和历史照片。山西沁县、武乡县等地的十五个老人是首次表明身份,李金鱼是其中一位。

  “我寻访的七十多位老人多以拾荒、拣破烂为生,没有经济来源,依赖民间资助生活,这种资助并不固定,令人心痛”,他说。

  李晓方表示,书籍出版后,他将赴北京、武汉等地继续从事史料搜集工作。

  慰安妇幸存者李金鱼老人 快报记者 顾炜 摄

  老人们经常喜欢回忆,但是有这样一群老人,回忆却会让她们窒息!她们就是慰安妇,因为往事带给她们的是终身难以摆脱的梦魇般的阴影、是失去生育能力、终身残疾、疾病缠身却无法与外人道的凄楚与尴尬。

  昨天,《世纪呐喊——六十七位幸存慰安妇实录》在宁首发,书中有15位来自山西沁县、武乡县的慰安妇是首次公开身份的。其中79岁的老人李金鱼更是乘火车颠簸了近20个小时来到了南京,现场老人几度痛哭,屈辱的泪水难以抑制。

  她们站出来了。于是,活着,对她们来说,又有了一层特殊的意义———为那段历史作证。

  南京当年也是慰安妇重灾区,但是除了已逝的雷桂英外,至今尚没有一个老人勇敢地站出来。据透露,已调查且掌握有一定材料的南京慰安妇“活人证”大概还有七八人,“希望她们能站出来,同时也呼吁社会能给她们更多的关爱。”昨天,专家们集体呼吁。

  专家呼吁:

  南京慰安妇也要勇敢站出来

  郭毛孩、郭明孩、李富兰、刘凤孩、刘海鱼、刘海云……这些都是昨天首次在宁公布身份的外省慰安妇名单。

  一位又一位老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但是南京慰安妇还在沉默。雷桂英走了,现在又成了空白。昨天,在《世纪呐喊》67位幸存慰安妇实录研讨会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的张连红教授等齐声呼吁,希望南京慰安妇也能勇敢地站出来,为历史作证。据了解,目前他们手中掌握的南京慰安妇活人证至少还有7~8人,其中还有一人生下了日本人的孩子,眼下这个孩子都已经60多岁了。

  不过,张连红教授强调,在呼吁这些老人站出来作证的同时,也呼吁社会能尽早成立一个机构,给这些特殊的老人以更多的关爱。“正视历史,回忆过去,对慰安妇来说,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贞操观比较重;二是当这些人站出来后,享受不到来自社会太多的关爱,只会重新一次次咀嚼痛苦。”因此,张连红希望,当这些老人勇敢地站出来后,大家要给她们物质精神上的帮助,给她们进行一些心理治疗,“尽量让她们的晚年能过得幸福一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慰安妇  慰安妇词条  南京  南京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身份  身份词条  公开  公开词条  
导闻

 安徽:国庆假期红色书籍走俏

 本报讯 (刘亚群 王倩) 国庆期间最火的颜色就是红色,红色影视歌曲、红色书籍、红色饰品等一系列“红色商品”也趁着国庆火了一把。  在安徽图书城,与国庆有关的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