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曾有一场旷日持久的金融大战,其中有意思的是双方的假币大战。
日本人印制假币40亿
日本印制假币的工作开始由一个名叫山本宪藏的人负责,这人是个中国通。他同日本国内的“造币专家”井上源,伪造了大量中国农民银行的低面值假币,并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物资。
随着日军在战场上的胜利,山本和井上源发现了制造法币的机器。在香港,他们查获了中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一批10元面额的纸币和印钞机。1942年,德国海军在太平洋上截获一艘美国商船,查获了美国造币公司为中国交通银行印刷的10亿元法币半成品。日本购得这批半成品后,终于掌握了法币印刷的全部秘密。从1939年到1945年,日本共制造假法币40亿元之多。
国民政府全力反击
国民党政府为了与日本假币对抗,采取了多种措施。最重要的是对法币进行改版,并不等日本的假币发挥功效,就开始进入通货膨胀阶段。
在保护法币和经济的同时,国民政府还采取“以假对假”策略,即与美英造币公司合作,制造假币。当时,日本在沦陷区内流通有各种面值日本钞票、伪币和军用票。每当日军发行一种新版纸币时,就由戴笠从汪伪汉奸周佛海处获取日伪银行的印钞票版,带回歌乐山复制并日夜赶印,总数多达1.5万箱。然后将成品运至江西上饶,由交通部门配合,源源不断地偷运到汪伪政权控制的沦陷区,混入金融流通领域。这些假钞与沦陷区新流通的真钞一模一样,连日本制币专家也难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