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延安10月26日电(记者 董宇)24日至25日,第二届党性教育“延安论坛”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举行。为期两天的论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排了三场主题发言、两场分论坛、三场现场体验,以及分组讨论和文艺汇演等活动。论坛上, 来自各界的80多位专家、学者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党性教育的资源挖掘和品牌打造进行研讨。
党性教育资源需要挖掘 整合 提升
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不仅有延安、井冈山干部学院,部分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党校的负责同志,还有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西柏坡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场馆,以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代表们表示,有效地挖掘、整合与提升党性教育资源十分重要,这次论坛也给各方面创造了互相了解沟通的渠道,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燕楠说,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培育形成了“延安精神”,留下了大量革命旧居旧址、革命纪念场馆和革命实践遗迹,还有无形的革命非物质遗产,这些资源正是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张友南也表示,学院对革命历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紧扣井冈山的先辈、井冈山的道路、井冈山精神三个板块,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论坛上,不少代表指出,党性教育的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提升。来自湖北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的毛卓水院长就表示,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应该更宽更广,也要更远一些,一代课程开发完了,要开发二代课程。他还表示,由于各地历史资源存在的差异性,还应该做到资源共享。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副馆长阳国利说,党性教育资源的开发要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不要遍地开花,落入俗套。
要打造独特教学模式 形成品牌效应
经过多年的探索,延安和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 打造了一批党性教育的精品课程,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品牌。体验式教学、激情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形式已经普及开来,“学扭拥军秧歌”、“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等已成为学员们向往的经典课程。
刚刚结束在延安干部学院培训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司长邱小平说,这次学习使其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触动。他对一些课程如数家珍,他表示这次培训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较好地解决了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问题,使学员们真正做到了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陈燕楠介绍说,延安干部学院在做好现场教学的同时,还注重“抢救式”地收集和整理延安时期老革命的口述资料。目前已经制作了640个小时的《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视频音像,采访了276位老革命,文字整理680万字。在论坛上播放的一段《南泥湾》令代表们音像深刻,称其将是党性教育新的响亮品牌。
论坛期间,延安干部学院还组织与会代表到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进行教学观摩。在讲解员解说完毕后,学院的教授又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点评和论述,这种做法引起了西柏坡纪念馆馆长王荣丽的关注。她表示,这种做法“趁热打铁”,是一种教学方式上的品牌,回去之后也要引入到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之中。
认识到党性教育仍面临问题 需要创新
与会代表表示,党性教育是贯穿于干部教育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干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新时期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干部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方面面临着新的风险与考验,党性教育的内容也出现了新特征,还存在着对党性教育规律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深刻理解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存在着对革命传统资源的挖掘上重意识形态、轻人文精神等问题。
论坛进行过程中,开放性的讨论和互动贯穿于各个环节,其中也不乏与会代表观点上的碰撞。一些代表认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对防止党性教育空洞、枯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代表说,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干部认知的新规律新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强化教育效果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不能盲目乐观。有代表指出,“红色资源”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对资源素材要进行科学的转化,生搬硬套会陷入材料的堆砌或对历史的一味重复,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把丰富的历史素材转化为有理论深度的课程。
此外,对于党性教育的培训效果如何评价,也是代表们讨论的热点。有代表提出,目前党性教育中存在着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些学员在培训期间深受感动、效果很好,但是持续性不强。有专家表示,加强党性教育,要拓展内容,要有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支撑,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这是党性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