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处机曾有一首《题艾山》说到:"一朵黑云寒,亭亭香霭间。"将艾山比作从天边涌来的一朵乌云而立于无声息的云气里。而今,我认识的艾山,天庭饱满,目光深远,特别是头上的刘海往右舒展,犹如那苍茫的云层,遮天蔽日,只在天边露几道光带,广袤的山海被厚厚的云雾遮盖,只剩几簇峰巅,似海中琼岛一般峥嵘显赫。
艾山是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曾汉辉的笔名。曾汉辉自2006年8月任职以来,始终遵循"为人实实在在,工作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的原则,情之所在为文学,思之所在成理论,用他那执着的笔在闽西这片红土地上不倦耕耘。艾山总让人想起丘处机笔下的蓬莱艾山,青峰嶙峋、谷幽林深、松劲云苍,给人清新宁静如入仙境之感。钟情山水,体悟大自然给他带来的内心清静闲适更是契合艾山所蕴含的世外仙境之意。曾汉辉正是艾山上的劲松苍云,俯视青峰深林幽谷,将周围的一切揽入怀中,怀着"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的悠远豪放的气概。
曾汉辉出生于福建龙岩连城,他的故乡是三年游击战争红九团的驻地,是岩连宁苏维埃所在地。闽西这片红土地是不同寻常的,它是客家祖地,积淀了厚重而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又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浸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开展过伟大的革命运动,是全国着名的中央苏区,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地方。独特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铸就了他坚韧顽强、永不服输的客家精神和深深地红土情怀。
16岁那年,他考入有园丁摇篮之称的长汀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汀是客家首府,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着名的革命老区,融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于一炉。青年曾汉辉在浸染着红色与客家血液的土地上追逐青春的梦。
他是学校里的积极分子,担任团委干部的他不仅组织学生办校报、社团刊物,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带领学生开展学校与工厂、农场、部队共建活动,既锻炼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他与学生亦师亦友,共同学习实践,一起成长。
在长汀师范的十二年,图书馆是他成长历程里的无可替代的铺路石,他废寝忘食地博览群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增长学识,修身养性。此外,他利用课余时间游遍了大大小小的红色革命遗址和客家人文景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岁那年他与一同事骑自行车花了37天时间自汀江源头直至出海口沿途考察客家村寨。而他所走的路线与革命战争时期上海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基本吻合,这一经历对他现在的工作来说是一个意外惊喜。十二年的学习成长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艺术、学识和人文修养,为他日后的工作做了扎实的铺垫。
而立之年,从鲁迅文学院学成归来的他上调到市团委,不久作为组织干部选派到万安乡,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他不断发展农村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的党性和理论水平,还建立了村级体制,带领万安乡人民争先创优,在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8年,他进入市文明办,着手精神文明建设,利用他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台阶建言献策。曾汉辉就像是艾山上的苍松云客,化作教书育人、为民谋利的春雨,洒在闽西这片红土地,这也印证了他的座右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曾文是他另一个笔名。也许是对闽西这片红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曾汉辉从学生时代起便对红土地文化有一种深深的迷恋。他始终把生活化于笔端,用文字抒发生活、人生的点滴感受和对故土浓郁的热爱之情。工作、生活中繁杂的事务,也没有荒废他手执的笔,而一直在多彩的文学天地孜孜以求。久远而独特的文化,丰厚而淳朴的风情,根深了他对故土的爱,孕育了他敏捷的才思,《红土情思》便是结晶。
近5年来,他将笔端指向"红色"理论,对一系列"红色"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总结,写出了像《毛泽东在闽西的调查及其重要作用》、《试论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地》和《闽西为中国革命创造的十个第一》极富见地的论文。同时,他深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