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经过1947年连续发动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我东北野战军已经把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大要点及其附近狭小地带。在东北野战军的冬季攻势已经取得重大胜利之际,1948年2月7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和东北军区的主要领导人,通报了全国各个战场的基本形势,要求东北野战军利用冰期歼灭敌人,同时分析了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今后动向,明确指出,“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并提出了“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战略设想。此后,东北野战军经过近半年的作战实践探索,历经几次重大决策变化,才取得了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战略设想。回顾组织实施辽沈战役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决策变化,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辽沈战役的组织实施过程和深刻认识辽沈战役方针的正确性。
从确定先打长春到转入南下作战
在冬季攻势结束时,东北野战军对如何解决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大要点的国民党军队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当时对毛泽东提出的“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设想认识不够,认为在实施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区的战略重心一直在北部,南部的大片新解放区还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巩固和建设,而领导机构和主要的人力、物力的储备都在松花江以北地区,所以冬季攻势结束后,东野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长春方向,并没有考虑主力尽快南下的问题,部队主要部署在长春周围和四平地区,采取一面包围长春一面整训的方针。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1948年4月中旬,东北局和东北军区负责干部会议讨论东北野战军下一步作战问题,确定了先打长春的作战方案。4月18日,东北局和东北军区主要领导人致电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明确提出拟于5月中下旬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实施攻打长春和阻击援敌的作战方案,并“力图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而认为打其他方向的敌人均有较大困难。4月22日毛泽东复电:“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但同时也强调对南下作战的困难不能估计过高,明确指出:“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当时,国民党军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指挥新7军、第60军共6个师连同兵团直属部队及部分联勤人员共10万人,担负长春守备任务,企图坚守长春这个重要战略要点,牵制东北野战军部分主力。为了达到长期坚守的目的,国民党军在长春地区构筑了坚固工事,形成了纵深防御体系。尽管长春守敌相对孤立,但因与沈阳距离较近,便于沈阳之敌实施地面增援,而且与沈阳保持着空中联系,城内也还有一定的粮弹储备。这使国民党长春守军下定长期坚守的决心。
5月24日,东北野战军发起攻打长春的外围战,奔袭长春西郊大房身机场。由于对长春的设防情况、地形条件掌握不够详细,部队发起攻击后,虽然歼灭了部分机场守敌,但余敌退进城内。这次外围战之后,东野领导人发现部队对坚固设防的大城市还缺乏攻坚作战的经验,部队在战术和技术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全力攻城无成功把握。随后,东野领导决定暂停对长春的进攻。5月29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致电中央军委,报告了长春外围战的情况和改变作战决心的理由:“长春城敌防御工事据查甚为坚固,除城周围布有强固工事外,城内则密布纵深抵抗的巷战坚固工事……我军攻长春即会付出最重大的伤亡,最后仍可能无法解决战斗……因此我们建议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兵力久困长围,准备在敌撤退时在途中追歼该敌,而以我主力转至北宁线,承德、古北口之线一带作战的方针。”这是东北野战军在决策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当时,毛泽东从战略全局考虑,希望东北野战军主力采取南下作战的方针,以便封闭东北敌军的退路,但也考虑到大军南下将带来的后勤保障困难,需要预先解决交通运输、后勤补给等重大问题。所以,毛泽东在5月3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告东北局的电报中,就要求充分准备大军南下所需要的粮食,并保障交通运输问题:“为准备东北主力出至锦、榆、津、平线及平、张、绥、包线作战,你们必须精心筹划由东北运输粮食至该两线之各项技术问题……以上各公路铁路情况如何,望查告。”同时指出:“二十九日二十三时半关于行动方案电已收到,正在研究中。”这表明,中央军委对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持慎重态度,要求积极创造南下作战的条件,努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经过慎重考虑后,毛泽东于6月1日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出关于攻打长春的十个问题,并与临汾战役作对比,询问他们是否可能以两个月时间夺取长春。但得到的答复是:我们对此战局无最后的确定见解。就在这时,朱德在6月3日致电毛泽东,提出了对攻打长春的明确意见,分析得十分深透,对解放长春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于当日转发了朱德的电报,并以中央军委的名义致电林、罗、刘,明确要求:“请对朱总司令所提意见中下列各项给以回答:(一)以两个或三个纵队及几个独立师攻城,以七个至八个纵队准备打援是否可能。(二)两种打法是否可能:甲、能强攻则用强攻办法;乙、不能强攻,即攻占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后,改用长围构筑坚阵,以一部围困该敌,主力休整待机。”6月5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复电中央军委,提出我军可以采取的三个作战方案:即强攻长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南下作战;实行较长时期的围城打援,然后再攻城。同时表示:“目前以采取第三个方案为好,即对长春采取较长期的围城打援,并最后攻城。估计敌被困饿到极点时,沈阳敌可能被迫增援,因而我们以长春为钓钩就可能求得打运动战的机会。”
6月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基本上同意上述第三方案,但强调指出:“即用三个月至四个月时间攻克长春,并争取歼灭援敌,待秋收后再攻承德或他处。”同时,对攻城与打援的部署和战法都作了具体指示,并希望通过攻取长春的胜利,为东北野战军“尔后南下作战逐一攻克各个大城市开辟道路,各个大城市的攻克将从长春战役取得经验”。毛泽东在复电中还明确要求:“在攻长春的三个月至四个月时间内,你们必须同时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张家口、大同区域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区域作战所必须的粮食、弹药、被服、新兵等项的补给的道路运输工作。”
根据围城打援的作战方案,东北野战军于6月15日至20日在吉林市召开了围城部队师以上干部会议,具体研究了围困长春的方针和部署。会议明确以第12纵队的第34、第35师,第6纵队的第18师,独立第6、第7、第8、第9、第10师和一个炮兵团担负围困任务,采取军事封锁与政治攻势、经济斗争相结合的方针,促使长春守敌粮弹俱困,军心动摇。与此同时,东野主力则位于沈阳、长春之间的铁路两侧,准备打援作战。6月23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命令组织围城指挥所。从6月25日起,围城指挥所司令员萧劲光、政委萧华指挥9个师的兵力,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攻势,对长春守敌展开围困作战。
但此时,国民党东北守军卫立煌集团仍在坚持“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的作战方针,并没有对长春实施地面增援,这使我军打援部队无法寻求战机。7月中旬,东北局常委会议又重新讨论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行动问题。从当时的战场形势看,长春守军在十万人以上,城防坚固,我军缺少对大城市攻坚作战的经验,如果强攻长春,又可能受到由沈阳、锦州北上增援的20万国民党军的威胁,因此与会者一致认为:“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的攻长春。”此后,东北野战军采取了南下作战的方案,这是在战役决策上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