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从“劝谏”到“兵谏”

  

 

  张学良与杨虎城

  

  1936年12月13日报纸刊载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

  

  报纸对张学良审判的报道

  

  报纸对张学良特赦的报道

  【记者手记】

  这是一篇纪念历史的文章。

  西安事变,当它随着年轮循环了70次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能够做的只有用文字来讲述那段硝烟弥漫的日子。

  有人说,如果没发生那个故事,如今的中国将是怎样?如果没有那群东北人和西北人,历史将会怎样?如果没有那次国共合作,原本内战不休的中华民族又将如何……

  然而,70年后,没有如果,历史已经铸成。

  毛泽东曾说,西安事变是扭转战局的关键,而周恩来在西安事变20周年时也评价:“张学良是千古功臣!”

  如今,距离那段历史已经70周年,记者为此专访了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副馆长曲香昆,来重现当年历史。

  张学良抗日思想

  在与红军交战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这是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是抗日的。

  1931年东北三省遭遇“九一八”战争,张学良在晚年的时候多次表示东北沦陷与他执行“不抵抗政策”有关,而对于当时作为东北最高统帅的张学良来说,父辈誓死守卫的东北在自己的手中丢了。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饱受日本荼毒,日本人已占领东北,又在搞“华北自治”,全国民众要求抗日的呼声非常高涨。但是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的态度很明确,“攘外必先安内”,所以要求对于日本的挑衅、战争、侵略,都一致采取既定国策,明确指示先消灭内部干扰,于是连续发动多次围剿。

  张学良在1935年初已经感到,对于面临危亡的中国来说,抗日更有意义。之后在与红军交战中,张学良也感到这是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这支队伍是抗日的。1936年4月9日,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周恩来应邀到当时还在东北军占领下的肤施(延安)与张学良会谈。这次会谈,促使张学良决定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

  从“劝谏”到“兵谏”

  “如果我张学良不是抗日的,你们就一枪打死我,一个星期内,我一定用事实给你们答复。”

  曲香昆告诉记者,张学良利用每个机会,试图说服蒋介石。在蒋50岁寿辰的时候,张联合了阎锡山从侧面渗透抗日想法,蒋再次明确表示,“近期我的心腹大患是中共……”再次强调他的主张。此后,依据史料记载,张学良于1936年11月再次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严词拒绝。1936年12月2日,张又去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再次遭遇斥责。

  对于张学良的“剿共”不力,蒋想派中央军取代在西安的东北军和西北军。12月4日,蒋介石带领20多位军政大员及200余架飞机赶赴西安。同时调几十万大军“进剿”红军。情势危急,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向蒋诤谏,又遭训斥。

  12月8日,西安数千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一周年举行游行示威,前往临潼向蒋请愿,蒋下令“格杀勿论”。为了保护青年学生,张学良亲自追到东郊十里铺劝阻:“如果我张学良不是抗日的,你们就一枪打死我,一个星期内,我一定用事实给你们答复。”此时,张学良与杨虎城已经秘密商议:“劝谏”不通,只能“兵谏”。

  12月10日蒋介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于12日发布第六次“围剿红军命令”。11日晚,张再次到华清池向蒋苦谏。张对蒋说,你这么一意孤行,跟袁世凯有什么区别,蒋则表示“抗日的事情,等我死了再说”。

  蒋决定把东北军调到福建,是日晚张、杨决定“兵谏”。张、杨二人进行责任分工,由张负责捉蒋和保证蒋介石安全,杨负责控制蒋带来的20多位军政大员和200余架飞机……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1] [2] [3]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词条  张学良  张学良词条  兵谏  兵谏词条  劝谏  劝谏词条  
导闻

 正法流氓官二代邓小平称判得好

 ■ 对高干子弟判处死刑,“这还是第一次”  此前的2月1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做出这样的审判结果,除判处三年轻刑的康也非之外,其余人均不服判决,提出上诉,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