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毛泽东致黎锦熙的明信片。
毛泽东(左4)在慈悲庵前槐树下留影 。
-编者按
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只来过北京两次。许多人熟知毛泽东两次来京都居住、工作在内城,但他在宣南的活动却鲜为人知。在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特别约请了作者在宣南寻访青年毛泽东曾经的足迹。
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是在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他最初住在鼓楼北面的豆腐池胡同恩师杨昌济家中,后又搬至景山东北的吉安所左巷 8号,与蔡和森、罗章龙等七人同住。经杨昌济介绍,他到李大钊任馆长的沙滩红楼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第二次是在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 11日,他住在北长街福佑寺。根据毛泽东传记和早期革命文献资料记载,毛泽东这两次来京,多次在宣南活动,那里留下了他年轻的身影。
在宣武门东河沿街以南,有一片胡同以香炉营命名,包括香炉营东巷、西巷、香炉营头条至六条等。相传这一带为制造香炉的匠人聚居之处,明代时这一带即称香炉营。香炉营西巷23号曾是湖南会馆,毛泽东两次在此度过春节。是什么机缘让毛泽东倾心于此?这要从黎锦熙说起。
黎锦熙是湖南湘潭人,1911年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毕业之后,任湖南省督秘书,但因不满当局政治腐败,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的职位,从事教育工作。 1913年他到湖南省第四师范任教,同年毛泽东考入该校就读。次年春,他们又随第四师范与第一师范合并,一起转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在一师,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都是毛泽东最敬重的老师。杨、徐都较年长,而黎锦熙仅比毛泽东大三岁,所以共同语言更多也更亲密,他们渐渐形成一种亦师亦友亦兄弟的关系。黎锦熙当时教历史,这是毛泽东最感兴趣的课程。他经常到黎锦熙处请教问题,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谈。
教学之余,黎锦熙与杨昌济、徐特立等教师一道,组织了“宏文图书编译社”,并附办了《公言》报,以发表公正舆论,抨击教育界的弊政。黎锦熙曾找了三位学生帮助抄写稿件,并给与报酬。多年以后,黎锦熙与人谈起此事时说:“在湖南办报时,经常帮我抄写文稿的青年人有三位,一位是不问文稿的内容,什么都抄;一位是见到文稿中的问题总是要提出来,并能代之润色;一位是看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文稿干脆就不抄。这三位对抄写文稿态度不同的青年,后来各自的成就也大不一样。第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中国著名的作家,那就是田汉;第三位,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伟大人物。”黎锦熙口中的“伟大人物”正是毛泽东。
1915年9月,黎锦熙赴北京,受聘为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员,住在香炉营西巷湖南会馆内。毛泽东仍经常与他通信,毛泽东称黎锦熙是“可以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的良师益友。
1918年至1919年,毛泽东两次到京,都多次到香炉营拜访黎锦熙。黎总是让夫人做好家乡菜,款待毛泽东。1919年2月1日,毛泽东到黎锦熙家共度春节,黎将他的《国语研究调查之进度计划书》改订本送给毛泽东提意见。
1920年2月19日为旧历除夕,毛泽东又一次在黎锦熙家共度春节。他们边包饺子吃年夜饭,边讨论新文化运动、社会解放与改造等诸多问题。同年3月10日、3月17日毛泽东又多次到黎锦熙家畅谈。
香炉营西巷23号,这个普通的小院,见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与黎锦熙的师生之谊。
-寻找香炉营西巷
我的姑姑曾在香炉营西巷住过多年,我常去她家,自认为对香炉营一带很熟悉。但这次去却全然找不着“北”了。宣武门外大街以东,包括香炉营、椿树诸条都已拆除,变化极大。香炉营东巷、香炉营头条都已是宽阔的马路,其他诸条被墙围了起来。
我沿着墙转了大半圈,才从北边的一个缺口进去,但见里面已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偶尔有行人经过,我立即问香炉营西巷在哪里,几个人都回答不知道。我正有些泄气时,见一中年人推着自行车经过,忙上前询问香炉营西巷在哪里?他笑着回答:“你现在站的地方,就是西巷与二条的交叉口。南北的是西巷,东西是二条,再往南是三条、四条。”我将信将疑地说:“能确定吗?刚才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他自豪地回答:“这回你算问对人了,我就生在这儿,几十年住在这儿没挪地儿。”我赶紧问:“你知道湖南会馆在哪儿?”他指着前方不远说:“那块地方原先就是湖南会馆,几年前已拆了。”我又问:“你知道毛主席的老师黎锦熙曾住在这儿吗?”他思索了一下,认真地回答:“这倒没听说。但我听人讲清朝大诗人黄遵宪在香炉营头条广东嘉应会馆住过……”
尽管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找到了湖南会馆的旧址。黎锦熙肯定是在这里住过,毛泽东1919年9月5日给黎锦熙的明信片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北京宣武门外香炉营西横街愉庐黎邵西先生收”。香炉营西横街就是后来的香炉营西巷。
-北京和平解放后,毛泽东曾亲往南新华街师大宿舍看望黎锦熙
毛泽东与黎锦熙的友谊持续了60余年。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毛泽东急切地打听黎锦熙的情况,当得知黎在师范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时,于3月的一天,驱车前往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师范大学宿舍看望黎锦熙。黎锦熙事先得到通知后,从家中赶到院门口迎候。上午10时许,毛泽东一行到达北师大宿舍区,他一下车直奔黎锦熙而去。一声“黎老师”毛泽东的眼眶湿润了,黎锦熙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连说“不敢,不敢”。 “应该,应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古人尚且不忘培育之恩,今天亦应该提倡嘛。”毛泽东真挚地回答着。
中午,毛泽东掏钱让工作人员叫来了两桌酒席,款待老师和几位知名教授。席间他紧挨黎先生就座,亲切话旧,非常兴奋,直到日落才依依而去。此后,毛泽东几次接黎锦熙到中南海叙谈,有时也把另一位湘潭老乡、画家齐白石一同请去,共叙乡情与友情。一次荷花盛开,毛泽东饶有兴味地和黎锦熙一起泛舟共赏。1949年10月1日,黎锦熙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邀,参加了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日理万机,抽不开身去看望黎锦熙,就派秘书周小舟代为看望,常常捎去一些自己喜爱之物送给老师。周与黎也是湖南老乡,又兼与黎有师生之谊,所以乐为代劳,长此以往,形成习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