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司马懿兄弟与君子集团

司马懿兄弟与君子集团:东汉末期君子集团是由荀彧、毛玠、崔琰、何夔等君子为首组成,其政治立场以荀彧的“奉主上以从民望”、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尊汉室结束割据战乱、实现统一为目的,是爱护百姓的进步力量,他们与曹氏集团联合的基础是反对割据分裂,与曹氏集团要取代汉室的目的也有矛盾,司马懿兄弟在政治理念上与君子集团相似,都主张爱护百姓,结束战乱,但是司马懿对统治阶级内部争皇位的立场稍微有区别。司马朗主张五等制,支持曹操建魏国,与毛玠、崔琰等相似都支持五等分封的形式,但不完全支持曹魏代汉,是荀彧、毛玠的春秋霸王理念,荀彧主张效仿晋文公纳周襄王,毛玠主张兴复霸业,都是以尊天子为基础。司马懿则更有远见,早就看出曹操要代汉的意图,也感到汉室危机,不愿屈从曹操代汉,闭门隐居。司马朗与崔琰关系密切,曹操任司空时就给他担任幕僚,与曹操政策不同,司马朗受百姓拥护,不用严刑峻法。他在军民中有崇高威望,才能出众、治军有方,与士兵同甘共苦,指挥的兖州兵后来也成为劲旅,曹操在摩陂大阅兵只赞赏了徐晃所部和兖州兵。司马朗成为曹操重点笼络的对象,曹操建九州,让司马朗担任了列第二的兖州刺史,都督统领夏侯惇等。司马懿与毛玠、崔琰能被重用,毛玠、崔琰在幕府掌实权,都是因为他们是名士有崇高的社会影响力,受到百姓尊重,而且也不反对建立魏国,荀彧则因为反对建魏而被逼死。在曹操准备积极代汉时,对君子集团的压制打击就开始增强,离“奉天子”政策也更远,逼宫日甚。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王后,崔琰首先因为诽谤被解除中尉,被逼自杀,不久毛玠也被告发有怨言被解除尚书仆射的职务,曹操甚至说毛玠不仅诽谤曹操,还为崔琰怨望,但大理钟繇只问责毛玠说黥面肉刑造成了干旱,不管诽谤和怨望,而且也支持要对质,与曹操态度相左,变相支持毛玠,加上毛玠要与告发的人公开对质,和洽也支持他,曹操才没有杀毛玠,但依然把他罢免。第二年司马朗也在军中染病去世,至此君子集团几乎凋零殆尽。君子集团都是爱护百姓,忠贞仁义的君子。之所以没有都被清除,主要是外部蜀吴威胁和曹魏内部的储位争夺,君子集团与曹丕、曹植兄弟密切,毛玠、崔琰都是曹丕的坚定支持者,曹丕党羽桓阶也能为他们说两句话,而且司马懿也能多次帮助曹丕,所以曹丕维护他才没被杀,那些爱护百姓的君子集团成员中,仅何夔、司马懿、杜畿等少数人幸免。何夔是毛玠的好友,为人极自尊,带着毒药宁死不受折辱,与毛玠同样爱护百姓,反对严刑峻法。他实际也遭到威胁,傅巽劝他说:你的好友毛玠都被免职了,你应该低调,他回答自己在明正时代不怕。何夔是曹丕太子太傅,司马懿是太子中庶子,两人是曹丕师尊、师友的身份也挽救了他们,对曹丕而言要是自己连师尊、师友都不能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就无法维持。何夔和毛玠在建魏初都担任了尚书仆射,都是以爱护百姓、执法公正严明著称,曹操都自叹说自己执政不如毛玠。曹魏的政权建立中,君子集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巨大贡献,尤其是他们深受百姓的拥护、爱戴,曹氏集团为了维护统治,为笼络民心也只能与他们联合,竭力拉拢君子集团,而且君子集团也有力量,一旦决裂冲突,受到百姓支持的君子集团未必败给曹氏集团,这也是毛玠、和洽直接要求与控告的人对质,曹操采取化解态度、不杀司马懿的原因,曹操不激化内部矛盾体现了政治家的才能,否则将导致内部爆发更严重冲突,那样在同刘备集团斗争中会更危险,就不是失去汉中,恐怕连半壁江山都会丧失。曹氏集团总算能渡过危机,后来又禅让代汉,但是其镇压君子集团的政策最终导致其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政治基础和机会。君子集团成员后来都成为司马集团的主要成员,毛玠的好友何夔、和洽的子孙都是司马集团的核心成员,何夔的儿子何曾是晋朝开国元勋,崔琰的从弟崔林、门生卢毓;荀彧的儿子荀顗也是司马集团重臣。总体上说司马懿兄弟是属于君子集团的成员,不仅是因为司马懿是荀彧荐举的,更主要的是司马懿同样得民心,与君子集团的政治立场相通,都能维护百姓利益。都拥护统一和安定,但是与君子集团能整顿朝政,澄清吏治,司马懿主要把精力都放在了军事斗争上,这固然有他希望实现统一的理想,也和君子集团在武力镇压面前受到的惨重损失有关,也是士族加强武装建设的原因。曹魏政权能建立是依靠得民心的君子集团,执行严刑峻法却没有像同样执行严刑峻法的秦朝那样很快灭亡,也得益于能任用很多得民心的君子,并且能允许他们执行仁义政策,缓和了因为执行苛酷的刑罚造成的内部矛盾,秦朝统一后十五年灭亡,曹魏能建立并延续四十多年,而且即使晋朝建立后依然能受到优待,与君子集团在曹魏政权中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司马氏在君子集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时代李氏杰出名人:三国时代李氏进步人物前期有李典、李通、李严、李恢;后期主要是李憙、李胤等,都是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典和李通都是在三国鼎立前去世,《魏志》中有传记;李严、李恢是三国鼎立时蜀国人;《蜀志》中有传记;李憙、李胤是晋魏交际时人,在《晋书》有传记。李典字曼成,兖州山阳人,地方豪强,汉末战乱中李乾集数千家屯乘氏,他是李典从父,李典追随李乾和曹操联合攻打黄巾、袁术,李乾在吕布之乱中被杀后,李整代父统领所部,担任了青州刺史,李整去世后,李典统领该部,担任离狐太守。李典好学,尤其喜欢《左传》,说他不好兵事,曹操试着让他治理民政可疑。李典有杰出军事才能,官渡之战,李典任裨将军,平河北时和程昱负责后勤运输,用船运为前线补给,曹操下令说要是有阻拦就绕道陆路,但李典不从专断夺路前进,得到程昱支持,恢复粮道。刘备攻打叶城时,曹操派李典和夏侯惇去阻挡,夏侯惇不听李典的劝阻,中刘备的埋伏败退,李典去救援夏侯惇,刘备解围退兵。李典二百户,比他救的两千五百户的夏侯惇少,与曹操的万户更没法比。李典宗族、部曲万三千口在平河北后被迁到邺城,封破虏将军、亭侯。李典后来与张辽在合肥战役中立功,加封百户,他为人儒雅、不与人争功,谦虚好学,年仅三十六岁去世却被军中称为长者,曹丕继位后增封其子李祯百户,赐一子为关内侯。李典在曹魏军中特殊,为人仁义、谦虚退让,与程昱都功高而不受尊崇,两人都属于兖州集团。李通字文达,江夏人,为人侠义,汉末与陈恭聚众朗陵,也是地方豪强,李通为人仁义,为友报仇,倾家产救济饥民,能和士人分糟糠,得到拥护。李通在曹操攻宛城失利时也救援曹操有功,封建功侯、裨将军。他为人忠义守法度,在袁曹对峙中,支持曹操,还救援过江陵的曹仁,也是在魏国建立前去世,仅四十二岁,增封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李典和李通都是魏功高爵低的代表人物,都是进步的将领,李通子孙在三国后期有声望,李秉是李通孙,是司马昭亲信,他和王昶所作《家诫》是当时著名文献,记载了司马昭论为官当清、当慎、当勤的标准,对子孙后代有教诲。李秉任秦州刺史,子李重、李矩是晋名臣,李重散骑常侍、李矩(与名将李矩同名)江州刺史,李重子李式在中兴时任宰相侍中。李严字正方,南阳人,曾帮助刘备平定刘璋,后来担任尚书令,与诸葛亮共同受托孤辅政,李严为人有才望,连诸葛亮都敬畏,政治上与诸葛亮都重分封诸侯,两人通信有九锡、十命之论。后来因为连年征战、粮运不济矛盾,李严反战被诸葛亮罢免。李严政治观点上虽然落后,但反对战争对百姓有利。李恢字德昂,建宁人,曾被刘备派遣联络马超,终于让马超与刘备联合攻刘璋,后来镇守南中,平定叛乱功劳显赫。李氏在三国时代最有影响的是三国末期的李憙、李胤,在政治上比前期的李典、李通、李严更进步,更体现为天下百姓利益着想,为统一太平努力。李憙字季和,上党人,长期不应曹魏征召,连司马懿征召都逃回。司马师请他担任幕僚,他表面说畏法,实际是敬重司马师能执法禁绝贪腐,深受司马师敬重,直到司马师去世才离幕任职朝廷御史中丞。在政治上与司马师同,执法严明公正,不畏强权,可见他说畏司马师是谈笑。李憙后来因公事被免职,又被司马伷请去任幕僚,又出任凉州刺史,魏末凉州羌虏入侵他都仿司马懿便宜用兵抗御。李憙能团结华夷,安定边疆,后来担任了冀州刺史、司隶校尉,晋朝代魏禅让典礼,李憙以司隶领司徒,与太保郑冲奉策。李胤字宣伯,辽东人,幼年丧父,为人忠孝守节。长期任郡吏,政治上崇尚清简,被司马昭请任大将军从事中郎,他是古代著名的清官,担任御史中丞,恪守正道,百官敬畏。伐蜀战役中司马昭任命他为南中郎将,以四品接应邓艾、钟会征镇三品官都督关中诸军事,战后任河南尹。李憙、李胤都是在中国进步和统一事业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与三国时代的早期豪强、杰出人物相比,更具有了天下志士的风范和器度,两人在晋朝都担任了三辅、三公和宰相等显要职务,都是受到百姓爱戴。三国时代是李氏从大姓向著姓发展的时期,开始从地方的豪强向盛门世族发展的阶段,也体现了中国门阀世族发展达到成熟的趋势。士族比世官进步就体现在有九品评议,世官只要是二千石家世就可以做官,连评议都没有直接当官,而且门阀制度更有利于豪强。以家诫等规范的出现也是九品制出现后,门户制度完善的标志,是封建社会族权发展和增强的结果。这些在封建社会制度历史中有重要影响意义的事件,我们也能从三国时代李氏的发展中了解到部分内容。与代表世官和皇族的曹氏、刘氏著姓门阀豪强相比,李氏与司马氏等属于士族中小地主阶级代表,在三国时代属于亲近人民,能执行对人民仁义政策,也是代表了进步的政治势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司马懿兄弟与君子集团  司马  司马词条  君子  君子词条  兄弟  兄弟词条  集团  集团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