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夏天,刘志丹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即今日榆中)。他除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外,还协助进步教师王森然组织了“青年文学研究会”,《万恶的狂风》就是他的习作之一。
□李德忠
刘志丹(资料照片)
好弄丈史资料之癖,友人尽知。春节,丈友从长安寄来一幅剪报,言称剪自上海《文学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当年在榆林中学读书时写的一篇散文,题为《万恶的狂风》,原刊王森然先生当年主编的《榆中旬刊》第三期,作署名刘景桂。友人之意,让我研读并珍存。
1921年夏天,刘志丹怀着渴求知识、寻求真理的强烈愿望,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即今日榆中)。当时,榆中是陕西地区青年进步运动的中心之一。1923年以后,共产党人魏野畴、李子洲等先后在此任教。刘志丹在魏、李的熏陶和影响下,思想日趋激进,在潜心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斗争和进步社团的活动,他除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外,还协助进步教师王森然组织了“青年文学研究会”,与进步同学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抒发革命情怀,《万恶的狂风》就是他的习作之一。
《万恶的狂风》虽篇幅短小,但蕴含丰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憎恶黑暗社会,渴盼光明前景的思想感情,慷慨激昂,力透纸背。文章开头,生动地描叙了“惠风温日”下,田野里的草儿、小叶、鸟儿及鱼儿自由生活、欢快成长的景致和作者在春光明媚的大自然里所获得的人生乐趣。拟人手法的运用,使人的感情与物景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情景交融,产生了诗画合一的意境。
文到中间,急转直下,“呼噜噜的一阵狂风,挟着黄沙”闯来,毁了春和景明的风光,可怜的小草和小树叶儿发出牺惶的哀鸣?“苦呀,苦呀,我们底自由,我们底快乐,都被狂风飞沙剥夺罄尽了!”,“在这凶猛势重的风沙中”——旧社会恶势力前,作者怒火中烧,“只觉得黑暗,只觉得愤恨”!
文章尾部,是这篇散文的“文眼”,即艺术构思的“焦点”。作者经过艺术描叙、感情抒发,把形象与思想辩证地统一起来,对黑暗社会、罪恶势力发出“拿起百折不回的精神,拼命的与狂风飞沙相抵抗”的战斗呐喊,并对读者喻示了光明的前景,使彷徨者坚定,激退者奋进。《万恶的狂风》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作者采用了融情入叙、融情入景,进而融情入理的抒情方式,触景生情、情随景迁,达到直观感情与客观事物水乳相融的境界,读后,令人回味和赞赏。
榆林市政协编办的文史资料刊物,内容广,价值高,影响大。十年来,我一直坚持每期都精读,读后便宣传的态度。这次,幸得文友剪报,研读过后,便产生了向市政协奉献的心愿,并愿榆林市各学校将此文作为语文教材,讲授学生,激励青年一代学习志丹精神,发扬革命传统,革除社会弊端,为振兴中华、造福民众,奋发图强、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