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在,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2009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的一切重大活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加,其最终结局也决定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毛泽东曾把这一思想简要概括为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战争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过程,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加。人民群众是战争力量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提供的人力和物力,人民战争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任何一场战争都无法取得胜利。
正因如此,国防和军队建设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的发展路子。”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方略。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由此,让我想起了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既是“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一思想的发挥,也是后来“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全民皆兵”、“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一类口号的来源。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兵民之本的建设和运用上,并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不仅坚决反对那种“一枝枪也要集中到红军”, “只要主力红军,不要群众武装”的错误思想和做法,而且把武装群众规定为红军的任务,要求“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之外,还要负担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群众武装的工作如火如荼,农民自卫军、梭镖队、赤卫队、童子军、少先队等各种形式的民兵组织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从1927年到1937年,在10多个苏区红色根据地中,民兵一度发展到300万人,是当时红军兵力的10倍,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力量。
可见,从毛泽东的兵民之本,到胡锦涛的军民融合,不仅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更是创新性实践的发展趋势,既是立国之本,又是强国之源。
因此,要做到军民融合,就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融合、规划计划上融合、科学技术上融合、资源配置上融合。只有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注入国民意识之中,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国防精神长城,与钢铁长城融为一体,才能全面增强国防实力和战争潜力,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