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光辉篇章。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之所以能够粉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越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夺取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除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生死与共的革命团结,发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忠实履行人民军队的宗旨,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红军长征赢得了广大的物质力量。红军长征遵纪爱民的实践和创造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我军生存的根基、行动的靠山、力量的源泉,遵纪爱民是我军夺取胜利的有力保证。
军队的形象是军队性质的反映。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常常是通过军队形象好坏来认识和评价一支军队,决定对它是拥护还是反对。长征途中,尽管条件异常艰难困苦,但红军官兵都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各项纪律,不进民宅,不违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得到了各民族同胞的衷心爱戴和支持。红军先头部队进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时,彝族群众由于对红军不了解,群拥而上,拦阻部队。时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同志十分严肃地告诫大家,不管困难多大,都要冷静、耐心地向少数民族兄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决不允许开枪伤害任何一个彝族同胞。刘伯承还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彝族习惯,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并使其他部落保持中立,保证了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红军爱护群众,群众拥护红军。长征中,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支援红军作战。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各部队共筹集了上万吨粮食,补充了约2万人的兵员。长征在全国人民中起到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使人民群众进一步看清,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他们争取解放的道路。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的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70年了,但长征中培育起来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光荣传统,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军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过去红军长征是这样,现在我军进行现代化建设也是这样。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我军所处的环境和担负的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没有变,我军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没有变,军民一致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依靠人民建设和发展军队的规律没有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不能丢。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始终是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回顾昨天,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明天。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根本目的在于确认老红军光荣传统的时代价值,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在建设强大国防的过程中,忠实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始终需要广大军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需要我们发扬拥政爱民、遵纪爱民的优良传统。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军队住营房,吃“皇粮”,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像战争年代那么直接了,许多官兵对军队依靠人民成长壮大的历史缺乏切身的感受,与人民群众在感情上容易疏远。因此,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力弘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光荣传统,坚持爱人民、学人民、为人民,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和“双拥”活动,不断拓展和创造新形式、新途径,增进军队与各族人民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使我军永远成为人民群众爱戴和信赖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