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10日 “政协会议”否定国民党独裁统治
参加会议的中央代表团成员
1946年1月10日,根据“双十协定”规定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代表8人,共产党代表7人,青年党代表5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社会贤达9人,共38名。会议通过了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宪法草案等项协议。
由于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会议通过的政协协议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及其内战政策,确认了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
在1月31日会议闭幕当天,国民党中央会议正值举行。一些国民党中央委员闻讯暴跳如雷,公开诋毁政协协议。蒋介石任其大闹而无奈。
中共代表周恩来(左)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张群(中)签署的《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
★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战役结束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突击队战士涉过壕沟,冲进碾庄圩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中第二个打响的战役。
济南战役以后,国民党徐州“剿总”刘峙集团60万人,企图在徐州附近阻止华东野战军南下与中原野战军会合。为完成中央军委提出的“冬春夺取徐州”的任务,华东野战军前委决定进行淮海战役。根据毛泽东指示,淮海战役的第一场战斗应以歼灭黄伯韬兵团为目标。随后毛泽东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以主力进攻郑州、开封,东击徐蚌线以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攻占郑州并继续东进,造成了中原、华东两军联合作战的有利形势。辽沈战役胜利以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在素质上早已超过敌人,而且在数量上也占有优势。蒋介石为避免徐州集团重蹈东北卫立煌集团的覆辙,命令刘峙收缩兵力,加强徐州、蚌埠间的防御,同时把黄维兵团调往徐州方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依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淮海战场情况的变化,毅然决定扩大战役规模,集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共60万人,协同作战,力求将刘峙集团歼灭在徐州附近,避免其南窜。
中央军委决定,由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邓小平、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党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淮海战役前线一切事宜。
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22日),歼灭黄伯韬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使刘峙集团处于被包围、分割状态。
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12月15日),歼灭黄维兵团,俘虏司令官黄维,包围杜聿明集团。
第三阶段(1948年12月16日—1949年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俘虏杜聿明,淮海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历时66天,我军伤亡13.3万人,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战略集团55.5万人,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5军和第18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直抵长江北岸,使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南京和上海处于我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在淮海战役中,蒋军黄维兵团用800辆军用汽车在双堆集东南构筑防线,企图阻止解放军的进攻
被解放军彻底摧毁的黄维兵团用800辆军用汽车构筑的防线
★1972年1月10日 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
1972年1月10日的中午,照例要午睡的毛泽东忽然对工作人员说,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毛泽东简单地在睡衣上套了件大衣,就匆忙向八宝山赶去。
被人们称为“元帅、诗人、外交家”的陈毅,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新中国的第二任外交部长。“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的这首诗正是他性格的写照。从1928年井冈山会师开始,毛泽东和陈毅相交四十多年,两人不仅是战友,也是诗友和亲密的朋友。
然而,在“文革”中,陈毅和其他老一代革命家以及大批老干部受到了各种非难和迫害。林彪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开始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对老干部的评价有所改变。
遗憾的是,就在这个时候,1月6号,71岁的陈毅不幸病逝。按事先中央政治局批准的方案,追悼会由中央军委出面组织,政治局常委不参加。
毛泽东前往八宝山的消息传给周恩来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当即决定,通知所有在京政治局成员、国家副主席宋床龄参加追悼会,并邀请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出席。
八宝山休息室里,陈毅夫人张茜激动地问,主席您怎么来了?毛泽东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毛泽东又说,陈毅是个好人。要是林彪的阴谋搞成了,是要把我们这些老人都搞掉的。谈话快结束时,张茜请毛泽东早点回去。毛泽东说,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
摄影机记录下了这沉重的一幕。追悼会由周恩来致悼词,他哽咽了好几次。
毛主席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之后不久,大批老干部和专家逐步从关押、审查、批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历史会记住,声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经有过一次,意义不同于一般的特殊追悼会……
(来源:《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