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蒙讲述父亲刘伯承:国共两党公认的军事家

  由广州军区、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文武之光———刘蒙、蔡昌平书法作品展”于2009年9月30日至10月11日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刘蒙是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展览期间,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刘蒙。眼前的刘蒙,威武而儒雅,爽朗却内敛,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人说:颇有乃父遗风。

 

  文武之光

    “常胜将军”是晚清秀才

  羊城晚报:这个展览,我们觉得题目非常棒,叫“文武之光”。

  刘蒙:嗯,是的,他们动脑筋想的。

  羊城晚报:“文武之光”这个题目应该怎么理解呢?

  刘蒙:他们让我翻译成英文,我译成“对文的追求”和“军营的艺术”。“军营的艺术”,实际上,无论从中文的角度,还是英文的角度,我本身想的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文人有很多书法家,军人也有很多书法家,应该说都释放出了艺术的光芒。历史上最有名的王右军(王羲之),就是一名将军,颜真卿也是将军,颜鲁公嘛,他不仅是个将军,而且是个忠臣。

  羊城晚报:据说“文武之光”是您起的,这跟您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有没有关系?

  刘蒙:我父亲呢,应该说,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名将军,打过很多仗,当然,也说他是“常胜将军”。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个文人,他是晚清秀才,本人也很喜欢书法。不知道大家熟悉不熟悉,有一个叫赵熙的晚清的书法家,他是开县人,跟我们是老乡。赵熙的字写得很漂亮。他可能不算太有名,可是他的三个学生呢,应该说还是比较有名气的,一个是梁启超,一个是郭沫若,还有就是我父亲。我父亲还有一些跟老师的通信,我没有带过来。这些通信,看得出来他们师徒之间的情谊。我父亲很喜欢写字。当然我也是受父亲的影响,我很小就开始写字。

  翻译家刘伯承

    诸多军事词汇他首译

  羊城晚报:我们都知道,刘伯承元帅是“儒将”,文化修养很高。

  刘蒙:我父亲的外文也很好。他还是一个翻译家。很多很多,我们现在用的军事词汇都是他首翻过来的。可能你们不知道,“游击战”也是父亲翻译的。之前的那些翻译,因为不懂军事,就完全照外文直接翻过来,叫“黑猩猩战”。

  羊城晚报:“游击战”已经是军事上用得最多的词汇了吧?

  刘蒙:是。“黑猩猩战”这个翻译,中国人看着很别扭。后来,我父亲就想到,根据这个定义,这个“黑猩猩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高机动性的一种作战方法,那么就是“游”了;还有,就是这个战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突然的攻击,那么“击”呢就是表明突然攻击,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游击战”。另外,我父亲当时想,《史记》里的《李广传》有“李广善游击”的记载,这才把两个字借过来,把“黑猩猩战”改名叫“游击战”。

  羊城晚报:除了“游击战”,还有哪些常用词汇是刘伯承元帅翻译的?

  刘蒙:类似这样的词汇非常多,包括“干部”,也是他首译过来的,后来被日本人拿去了,我们再拿回来。他的意思是说,“不仅要干而且要‘部署’”,是处于领导地位的人,他用中文解释叫“干部”。当然还有我们军队用的“八大员”,从司令员到炊事员,也是父亲翻译的,他的意思是要体现官兵平等,所以都是“员”。我军的参谋系统也是他首

  先建立起来的,在司令部工作的人员叫参谋,在政治部门工作的人员叫干事,在后勤部门工作的人员叫助理员。实际上,从外文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字,他根据不同的情况,把它区分开来。

  羊城晚报:刘帅翻译的常用词汇究竟有多少?

  刘蒙:我在军事学院搞历史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是比我高一辈的人,他后来找过我父亲的翻译作品,他告诉我他找到了190万字!我知道,弄杯茶,在空调屋子里,翻190万字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战争年代不一样,战争年代,是在马背上、油灯下翻译的啊。另外,应该说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作战上,不可能说我翻译起来就不去作战了,那是不可能的。还有,在战争年代,我相信丢失的翻译会很多。你想,怎么可能不丢呢,战争年代,成天转移。我父亲在战争年代,翻译了不知哪一个版本的《步兵作战条例》,翻了很多了,几乎快翻完了,最后骡子从山里掉了下去,他跟参谋长说太可惜了,几乎是最后完稿了。类似这样的事非常多。他本身是一个武将,也是一个文人。

  中国“军神”

    国共两党公认的军事家

  羊城晚报:刘元帅有“军神”的称呼,刚才听您讲了那么多,我们想,也许他的深厚学养对成就一代“军神”至关重要。

  刘蒙:没错!我认为你说的非常对。很多人以为打仗就是一冲就完了,其实打仗不是这样的。打仗自古以来,就是“博弈”,“博弈”就是下棋,非常需要动脑筋的,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外国人把《孙子兵法》翻译为《战争的艺术》(《Art of war》)。绝不是像人家想的“逞英雄”,一冲就胜了,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儿。

 

  羊城晚报:刘元帅中西兼通,在将军里应该是绝无仅有了吧?

  刘蒙:有一种说法就是,建国以前,国民党、共产党只承认两个半军事家,我父亲是一位,是国共两党都承认的。那个年代,蒋介石有蒋介石的说法,共产党有共产党的说法,不管哪方的说法,我父亲是公认的这么一个人。

  字如其人

    不光讲豪气更讲究妙算

  羊城晚报:您喜欢书法,刘元帅也特别喜欢书法,毛主席、叶帅等也喜欢书法,为什么军事家都对书法特别有感情呢?

  刘蒙:刚才讲了,书法家,最典型的有王羲之、颜鲁公、苏东坡等等这些人。他们的专业,恐怕都不是干这个的。这个反映出中国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除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它涵盖的意境性的东西是很多的,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特别多。对于军人来说,比方说很多的军事思想,我觉得跟书法有很多相通的东西,比如“奇正相生”,对应几种笔法变化,这是从《孙子兵法》里来的,都是相关的。

  羊城晚报:书法里有句话叫“字如其人”,我们知道刘伯承元帅也是书法家,您能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一下刘元帅的书法和军事之间的关系?

  刘蒙:我父亲的书法写得非常清秀。他开始是从楷书、从“王(羲之)”入手,从钟繇开始,他也写过“曹全碑”。他实际上是走了“王、赵(孟頫)”这么一个路子,应该是都遵循了“内抑”这么一个原则。实际上,他指挥作战不是光讲“豪气”,他更讲究妙算,是非常精细的,他一生作战都是非常精细的。早年他在国民党,他是辛亥革命出来的,在我军里面,辛亥革命出来的就是朱老总和我父亲两个人,一个老人跟我讲,父亲在国民党讲课,讲到《史记》时,他说,“李广善浪战”,程不识则很谨严,他说历史上可能李广的名气比程不识要大,但从作战上来讲,他更欣赏程不识,他没有失手的时候,程在每一个步骤里面都设防,都很周密,很严谨,所以他跟匈奴作战他没失手的时候。李广很厉害,能大胜,但也会大败(呵呵,笑),他是“浪战”,很奔放的一种作战风格。所以“字如其人”有时候是对的,他的个性、精神体现在他的书法里,这个是这么回事儿。

  现代刘伯温

    山脊上的伏击痛击日寇

  羊城晚报:您本人也是将军,也是研究刘伯承元帅的专家,可否举一个例子,一个能够体现刘帅神机妙算取得胜利的例子?

  刘蒙:我就讲神头岭战役吧。神头岭战役发生在抗战初期,在早期相持阶段,这是比较大的胜利。这个战役本身还是一个典型的“围点打援”的战役。当时司令部说选在神头岭附近,我父亲亲自带参谋去看地形。在神头岭看到,地图上标错了,本来预计日军在山谷里面走,现在成了在山脊上面走,山脊上很难伏击的。我父亲在观察了地形后就把参谋人员都集合起来,这些参谋说还好我们师长带我们来这里看地形,要不然我们部队来这里怎么办?我父亲说,还是在山脊上伏击。大家都很吃惊。他说,我看战场的时候看到一个古战场留下来的一个壕沟,壕沟就在公路不远的地方。他说虽然壕沟浅,但敌人根本不可能想到我们在山脊上伏击。山脊上伏击最大的好处是日本人所有的山炮、机枪都没机会发挥威力。只要我们在壕沟里隐蔽好了,突然发起攻击,那就是肉搏战,他的部队在行进中是没法展开的,所以这是最好的战机。最后就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把日本人的山炮、部队、卡车都给消灭了。之后,日本的报纸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神头岭战役是支那一流的游击战,指挥这场战役的是被中国人称为‘现代刘伯温’的刘伯承”。

  将门虎子

    “阿蒙”寄托对我的希望

  羊城晚报:我们发现您跟元帅长得特别像,听说有一个剧本还找您去演青年刘伯承

  刘蒙:我哪会演戏啊(众人笑)。我母亲在世的时候经常讲,我们姊妹兄弟六个,就阿蒙长得最像爸爸,但是没有爸爸精神,没有爸爸漂亮(爽朗地笑)。儿子像父亲是很正常的事。

 

  羊城晚报:您的名字“刘蒙”也是父亲取的吧?

  刘蒙:对,我小名叫阿蒙。这个“阿蒙”寄托了父亲对我的一种希望吧。三国里有一个“吕蒙”,生在南京,小名就叫“阿蒙”。吕蒙小的时候特别调皮捣蛋,后来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进步特别快。鲁肃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说的吕蒙。他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很爱读书,后来在东吴的军事防卫上作出的成就还是很大的。魏、蜀、吴三国,吴国实际上是最长的。吕蒙很多军事思想很重要,仗也打得很漂亮,活捉了关云长。我也生在南京,父亲给我取这个名字,叫阿蒙,是这个意思,“吴下阿蒙”是一个自谦的说法。

  人物档案

  刘蒙,笔名阿蒙。1952年生于南京。

  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在军事院校深造,从事过科研、当过军事外交官、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地区司令、中国人民共和国驻爱沙尼亚、芬兰和新西兰武官等。获芬兰总统授予的一级骑士勋章。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装备部副部长,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自幼酷爱书法,8岁开始在父亲刘伯承元帅的指导下临池。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刘蒙说

  ●我父亲的外文也很好。他还是一个翻译家。类似这样的词汇非常多,包括“干部”,也是他首译过来的。他的意思是说,不仅要干而且要“部署”,是处于领导地位的人。

  ●在司令部工作的人员叫参谋,在政治部门工作的人员叫干事,在后勤部门工作的人员叫助理员。实际上,从外文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字,父亲根据不同的情况,把它区分开来。

  ●我父亲的翻译作品有190万字!父亲在战争年代,翻译了不知哪一个版本的《步兵作战条例》,翻了很多了,几乎快翻完了,最后骡子从山里掉了下去,他跟参谋长说太可惜了,几乎是最后完稿了。

  文/本报记者 张演钦 实习生 丰辉 通讯员 张思燕

  图/本报记者 邓勃 实习生 赖旭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伯承  刘伯承词条  军事家  军事家词条  国共  国共词条  公认  公认词条  讲述  讲述词条  
后代

 叶剑英的后代

   叶选平叶剑英元帅的后代叶选平,叶剑英长子。延安自然科学院机械系毕业,大学文化。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