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特稿:英气横贯比干岭 壮志常存鸭绿江——记抗日烈士董天知将军

 董天知(1911—1940),原名董亮(一说董大文),曾名董旭生。董天知并不是他的本名,关于“天知”名字的来源,据说革命时期,他曾被捕入狱,敌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天知地知你不知我知”,出狱后,大家都叫他“董天知”了。河南省荥阳城关人,一说1912年农历三月初三出生,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牺盟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政治委员。

 

    董天知的父亲董钧是一位教书先生,仗义疏财,创办学校,在当地颇有名望。董天知姐弟5人,他排行老二。6岁入荥阳私立煦新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926年,高小毕业考入本县初中,因家中困难一度辍学,在亲友的帮助下,1927年,董天知考入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期间,结识了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彭湃也曾在董天知老家隐居避难)。他开始接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因在学生中宣传先进思想,积极参加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罢课、游行活动,终被学校开除。1929年5月,他选择离开河南前往北平,不久考入了宏达学院。当年夏天,董天知在宏达学院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互济会”,并先后担任了学院的团支部委员等职务,并参加河北省左联、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的活动。他刻苦攻读,追求进步,积极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鏖尔读书会(一说1930年夏,董天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任北平团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他和同志们创办了《女孩子》杂志,进行革命宣传,扩大共产党的影响,把不少穷苦的孩子团结在了团组织的周围。1931年6月,董天知调至河北省委工作,1931年7月31日,在北平西城区一个秘密机关开会,因叛徒告密,董天知与薄一波等同志一起被北平宪兵司令部逮捕,关押“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敌人施尽了种种酷刑。在政治诱降和死刑威胁面前,他始终大义凛然,忠贞不屈。狱中党支部根据他的表现,于1932年批准他转入中国共产党(入党时间有说1930年,有说1937年)。1934年冬,狱中政治犯50余人,为要求下镣、看报,举行绝食斗争。组织上考虑到董天知长期卧病不起,身体虚弱,决定不让他参加。他坚定表示,“个人生命事小,政治影响事大。”毅然参加绝食斗争。到斗争取得胜利时,董天知已是奄奄一息了。

 

    1936年8月,董天知在狱中与敌人斗争五年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这里所指的就是有名的“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又称“三六大案”,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起冤假错案。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八月卅一日~九月二日《华北日报》第二版有“董旭天” (即董天知)的大名。1978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央组织部<关于“六十一人案件”的调查报告>的通知》,给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彻底平反。该文件给61人案履行自首出狱定性为“这是组织上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措施。现在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去重新审议当时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即使认为这个指示有什么不妥,那末,责任也只在于指示者,而不应归咎于指示的执行者” 。“在这批党员中,有人被捕后,在入反省院以前敌人审讯时,有自首变节行为,或有其他政治错误,对这种人,应根据其问题的性质和情节轻重,另作结论。至于薄一波、安子文等同志说的,在六十一人中,有少数人不是根据中央和北方局指示而是自愿发表反共启事出狱的,对这种人,应当加以鉴别,另作结论”。实际上中共历史上允许被捕的党员发表反共启示、履行自首手续出狱,仅此一次)。

 

    1936年10月,董天知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参与领导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建立山西新军的工作。董天知通过“牺盟会”协助薄一波创办了“牺盟特派员训练班”、“村政协助员训练班”及“军政训练班”等,为建立山西新军奠定了基础。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董天知曾回到荥阳。在故乡,他毅然拒绝了家中为他操办婚事的安排,只住了几天,便又返回抗日前线——太原。1937年9月,在牺盟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和抗日救亡先锋总队总队长,即山西青年抗敌先锋队总队长(青抗先),在他的领导和努力下,“青抗先”成为了山西抗日斗争的中坚。还担任牺盟会主办的军政训练政治工作员。曾率山西各界慰问团到华北前线慰问抗日的第29军将士。

 

    1938年2月,山西新军相继成立了决死三、四纵队(旅级建制),与之前成立的决死一、二纵队一道,被正式授予部队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二、三、四旅,统称“决死纵队”。董天知任山西抗敌决死第3总队政治主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兼纵队党委书记(不公开,后任政治委员)、山西第5行政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粉碎了反动军官李冠军策动的军事叛乱。半年时间内,决死第三纵队“大小经过150战,先后击溃敌人3万余人,毙敌2000余人”。 1938年,日军攻战山西临汾,阎锡山率部仓皇逃走,董天知率领“决死队”转入浮山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本人扬言“谁能抓住董天知,赏两万大洋”,但终未如愿。决死第三纵队人员不断壮大,达到了6个团、6000多人。到1939年夏,山西新军发展为9个师旅单位,50多个团,约7万人,超过了当时阎锡山晋绥军的总人数。1939年,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在山西制造了“十二月事变”(亦称“晋西事变”),经过调整,决死队第3纵队仍保留原番号并和原游击第10团重新合编为1个旅,董天知任政治委员,1940年3月(一说1939年底),董天知领导“决死队”正式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序列。1940年5月,该纵队从晋城北返,进驻武乡县大有村一带休整,所属部队决七、八、九团在武乡一带活动。他才智过人,作风深入细致,受到抗日军民的好评。同时,为把新军建设成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他的倡导下,荥阳的亲人及朋友董少芳、欧阳、李清顺等同志赴山西参加革命工作。

 

    1940年8月20日(一说8月21日),董天知奉命率部参加第十八集团军对日寇发动的“百团大战”, 决死第三纵队的具体任务就是破坏白晋线南段交通,拔掉潞城、黄碾、微子镇3个日军据点,配合八路军开展破击战,粉碎日军的增援计划。。

 

    由于汉奸、密探告密,董天知和部队被三百多名日伪军包围在潞城王郭庄(“王郭庄村”原称“王家庄村”,一说王村),为掩护部队突围,他仅带28名警卫战士吸引日伪军,在二、三小时激战中,打死打伤日伪军90多名。当完成掩护,准备撒离时,日伪军重兵压来。敌众我寡,董天知不幸身中四弹与28名警卫战士牺牲于山西潞城市合室乡王郭庄村崖垴凹山石坪岭(“合室乡”当地念“ge室乡”,一说云崖山西平岭、一说西砰岭、一说石平岭),时年29岁。

 

    日伪军撤走后,太行革命根据地军民在黎城县黎侯镇下桂花村(黎城县城西2公里处)为董天知烈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牺盟总会在悼词中称他“是最优秀的牺盟领导者,是最优秀的青年模范,是最优秀的青年军事干部”。 战士和干部痛惜地说:“失掉一个贤明的领导者”、“失掉舵师,失掉了褓姆”。 在当地,广泛流传着纪念董天知的山西民谣:“同志们要记清,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日的炮火中,在太行失去一盏明路灯,董政治委员为求解放而牺牲,哎呀呀,董政治委员为解放而牺牲!莫悲痛,莫伤情,只要为偶们学习董政治委员的英勇精神,哪怕它荆棘满地路难行,一齐向前冲,冲破黑暗争光明”。 还流传着一首《追悼董天知之歌》:“天空中陨落一颗巨星,好像行路者失去了明灯。 啊!在伟大的百团大战中你英勇牺牲, 我们不用眼泪去追悼你的英魂。要继承你的遗志,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看吧!无数的人踏着你的血迹前进,胜利之花将开放在你的墓顶”。时任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局秘书长杨献珍在1940年9月25日的《新华日报》上撰文悼念董天知将军,赞其革命一生:“天知同志是一个优秀的布尔什维克,是新时代、新中国的典范,天知同志的牺牲,是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1985年7月20日,杨献珍同志又为董天知烈士题词:“董天知同志对中国共产党是忠诚的,对中国革命是坚定的。这是同志们对他的一般评价。天知同志可以安息矣”。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题写挽联“英气横贯比干岭,壮志常存鸭绿江”(据:《黎城县八年抗战大事记》、2012年《党史文汇》等资料)。人们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把董天知和与他一起遇难的战士们埋葬在王郭庄村北,并立碑纪念(一说董天知牺牲后,灵柩暂安放于一个山洞里)。

后来,决死三纵队和晋东南第五专署,又将英雄的遗体移葬在平顺县阳高乡南庄村。后又迁葬于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追认董天知为将军。1959年11月25日,长治市人民法院在潞城组织刑事法院,公开审判杀害董天知将军的凶手【据长治大事记(1959)】。

 

    董天知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为抗日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做为一个军事高级领导干部,他能舍身掩护战士而流尽最后一滴血,实属难能可贵。董天知的英名永垂青史,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后记:本文在组稿中,为缅怀先烈,告慰英灵,引用、参考了多媒介关于董天知烈士的资料、文献、图片、书籍等,不再一一列举,一并表示感谢。组稿中发现:因为烈士牺牲年代较早,文献记载不多,加之对烈士事迹挖掘、整理、抢救工作的滞后,有关董烈士的记载资料,前后不一,甚至自相矛盾。这一方面说明加紧整理、抢救董烈士事迹、文物、文献、资料的必要性,告慰先烈,教育后人,以正视听;另一方面,我们欣慰地看到各方研究董烈士的累累成果不断涌现,各革命陵园、纪念地对董烈士事迹的展览也有很多,尽管目前对董烈士的研究还有差距,但比起无数的无名烈士,董烈士可以安息矣,何况董烈士和无数的革命先烈,当初为了抵御外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并不为计较身后功名呢。为更好地宣传董天知烈士光辉业绩,笔者提议,大家之间可以相互自由交流、交换信息资料。本文错误之处,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知识链接:

 

    一、董天知将军故居:位于郑州市西荥阳市老城南街(即现在的河南省荥阳市索河办事处南街),南距郑上公路92米,东距荥阳市政府3公里。 1999年6月25日,由荥阳市政府公布为荥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荥阳市政府拨专款对该故居进行重修,2005年9月对外开放。修缮之后的将军故居,坐东向西,为三进院落。现有房屋4所,砖木结构,硬山式,青砖蓝瓦。前院南北围墙镶嵌着中央领导人给董天知等英雄的题词,过厅房亦为三房,南侧有进道,屋内已辟为展厅。给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一棵树龄近500年的古槐,旁立一石碑。碑文“古槐记 ”:“苍苍古槐,龄逾数百。凝日月之精华,含天地之灵气。枝繁叶盛,庇荫后昆,邻里父老,奉为神物。风雨久历,阅尽世间之沧桑。万山索水,钟秀一世之英杰。抗日名将,民族英雄董天知将军诞于斯,长于斯,自学语嬉戏,至吟诗明智,古槐可为证矣。古槐苍苍,索水泱泱;将军英风,山高水长。 撰文 : 董广华、陈根生;书丹 :韩永祥;铁笔 :陈国岭。主要建筑为上房和北厢房,两所房均为3间,屋内辟为陈列室,利用陈列的版面及大量书籍、图片资料等宣传董天知的英雄事迹。2010年3月被荥阳市关工委授予荥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郑州市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教育局、共青团郑州市委授予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荥阳市委宣传部、市教体局、团市委授予荥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6月5日被郑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郑州文物保护单位。    荥阳文史专家陈万卿付出很大心血,挖掘、整理、研究董天知烈士事迹,硕果累累,他曾专程去山西董天知牺牲和安葬的地方考察,他说,董天知的纪念碑是当地老百姓自发凿建的一个6米多高的石碑。一位参加过董天知葬礼的老人回忆说,当时老百姓自发捐了100多担小米,才修好的,一天几十个人只能挪动四五米。

 

    二、山西平顺县董天知烈士墓:位于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南庄村。民国29年(1940)建立,原墓碑底座3米见方,6米高,锥形,碑座四周砌石铭刻董天知简历与功绩。董天知烈士遗骨移葬邯郸市的冀鲁豫烈士陵园后,这里原墓与碑柱仍保存完好。

 

    去平顺县阳高乡路线:河南安阳林州市往西,走林潞线(林州市—山西潞城市)60公里即到平顺县阳高乡。山西董天知烈士墓一说在阳高乡侯壁村,但据笔者新近与阳高乡南庄村委张月明村长电话沟通,张村长解释:墓碑一直就在南庄村地块内,侯壁村在南庄村东边,两村地块是有交叉,但说在侯壁村是误传。另据张村长讲:当地还流传着董烈士牺牲后,被葬三处的说法,除革命老区南庄村,一直为共产党实际控制,葬在这里最为安全,是真实墓葬外,为防止日本人破坏,迷惑日伪军,另在山西屯留县、潞城县建有假的墓地。

 

    在此感谢平顺县阳高乡南庄村张月明村长、侯壁村耿文忠书记对此次组稿提供的无私帮助。

 

    三、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陵园路中段,1946年3月奠基,1950年10月落成。占地320亩,分南北两院。陵园南院为“晋冀鲁豫军区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这里安葬着八路军前方总部、一二九师及晋冀鲁豫军区团级以上干部和边区的著名杀敌英雄、战斗英雄近200名。陵园现在免费参观。该陵园(南院)有董天知将军墓地(东墓区第一排靠西),卧碑,1949年9月,董天知烈士遗骨由山西平顺县迁葬至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一说1954年迁葬,据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南庄村张月明村长介绍,当年董必武同志亲自到阳高主持安排的迁葬活动,查董必武同志“1947年3月回延安,在解放区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简历,董烈士迁葬邯郸时,董必武同志正在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任上,应可信,1950年10月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已建成,综合考虑,1954年迁葬的说法,值得商榷),2003年10月,重制“董天知同志之墓”; 该陵园(北院 )“烈士纪念堂”里有“晋冀鲁豫边区英烈事迹陈列”,董天知将军头像照片和个人简历在这里被陈列。

 

    感谢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英烈事迹展览”展览照片、陈列、史料研究室画家张子主任的热情帮助。

 

    四、河南郑州烈士陵园:位于郑州市嵩山南路与南三环交汇处。董天知将军祖籍荥阳,属于郑州市辖县级市,当然属于郑州籍革命烈士。该陵园里的“烈士事迹陈列馆”里,有董天知将军抗日事迹展。

 

    五、河南荥阳市烈士陵园:位于荥阳市乔楼镇七里村东。紧挨青龙岗纪念园,荥阳境310国道上有去青龙岗纪念园的标识。该陵园始建于1967年2月(有资料错写成1976年2月),位于老城东关,1991——1994年迁至广场西边,1995——1996年迁至七里村。2004年5月18日被荥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荥阳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由汉白玉砌成,刻荥阳籍409位烈士的英名,其中有“董天智”(实为董天知);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内有董天知烈士事迹展览。

 

    六、山西省潞城市董天知烈士纪念碑:潞城市合室乡王郭庄村是1940年8月董天知将军牺牲地。董天知烈士纪念碑位于潞城市合室乡王郭庄村西石坪岭上。1945年,王郭庄村全体村民追悼烈士事迹,在崖垴凹山董天知牺牲地立碑一通,记载了董天知烈士在“百团大战”等战斗中的功绩。1992年,潞城市人民政府在烈士牺牲地重新立碑一通。碑题为“董天知烈士纪念碑”,占地面积1.2平方米,碑高1.7米,宽1米,厚0.16米。1991年被潞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感谢潞城市文旅中心李老师给予的无私帮助。

 

    七、山西省黎城县董天知烈士居住地、追悼会场址:当年,在黎城县黎侯镇下桂花村(黎城县城西2公里处)为董天知烈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感谢黎城县黎侯镇下桂花村党支部书记范爱星同志提供的无私帮助,据范书记讲:县史志记载及村中老人口述,明证了当年董天知率部在下桂花村驻扎和在下桂花村召开追悼会,隆重纪念董烈士的事实。只是至今下桂花村没有任何董天知烈士的纪念碑迹或指示标志,实属遗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鸭绿江  鸭绿江词条  壮志  壮志词条  横贯  横贯词条  英气  英气词条  特稿  特稿词条  
故事

 红色对联与长征一家人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恢宏,是中国红色对联的佳作,而更令人难忘的是,这副对联撰写者及家人的命运,与长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