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在西安市七贤庄一号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7年5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林伯渠、董必武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伍云甫、周子健先后任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宣侠父也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1946年9月10日该办事处撤消。
1936年7月,应阎锡山之邀,彭雪枫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太原对阎锡山进行统战、联络工作。1937年3月,在新满城30号设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任处长,周恩来任中共中央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山西省工委在此秘密办公。由于忻口战况失利,11月2日,阎锡山下令全线撤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也只得随其后撤,5日,办事处处理完一切事务,开始撤退出太原,向临汾转移。
1937年11月11日,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人员全部抵达临汾,并开始工作,住于东关贺二加胡同,不久称住城西汾河西岸的刘村镇。同年12月底,八路军总部转战到洪洞县马牧村,由于八路军总部与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等相距较近,可以直接对话,办事处已无居中联络之必要,中央决定办事处撤销,1938年2月16日,彭雪枫、张震分别带大部分工作人员赴河南工作,另大部分留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2月底,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正式撤销。
临汾失陷后,第二战区长官部迁至宜川秋林镇一带。为继续保持与阎锡山的联络,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设立了八路军驻第二战区办事处,王世英、曹言行先后任处长。抗战后期,八路军驻秋林办事处停止工作。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1937年9月,国共南京谈判时正式成立,地址在傅侯岗。初期由叶剑英、博古负责,后为李克农。上海失陷前该办事处撤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正式成立,地址在福煦路多福里21号,潘汉年、李克农先后负责。11月日军占领上海时,该办事处撤消。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汉口府西1路安仁里1号成立,李涛任处长,由董必武直接领导。1937年12月南京陷落,中共代表团由南京转抵武汉,南京八办与之合并,办事处迁至汉口日租界中街89号(江岸区长春街67号),钱之光任处长。1938年春,增设新四军办事处。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办事处撤抵湖南。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
1937年底,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徐特立为驻湘代表,在长沙市徐祠巷徐家祠堂建立八路军长沙通讯处,王凌波为主任,后迁至寿星街2号,1938年8月兼设新四军驻湘办事处,同年12月通讯处迁至宝庆(今邵阳)。1939年平江惨案后该通讯处撤消。
八路军驻邵阳通讯处: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于1938年12月从长沙迁至此,驻两路口曾家院子,受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1939年8月由于第九战区长官部通令,被迫停止办公,徐特立、王凌波继续留湘工作,1940年9月,王凌波离湘,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全部结束。
1938年10月14日成立,办事处设在卡路巷16号(今城北区蒸阳路9号),李克农任主任,工作人员均是从武汉八办撤退来的。1939年4月办事处驻地被日军炸毁,搬迁至郊外廖家湾,改称八路军衡阳交通站,张培元任站长,同年7月,交通站撤离衡阳,退至桂林八办。
1938年11月设立,地址在桂林市桂北路138号,吴奚如任主任,由李克农直接领导办事处工作,并领导驻湘通讯处、衡阳办事处、韶关办事处。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桂军限期撤走,1月22日全部撤离转赴重庆。
1939年1月1日正式办公。地址最初设在重庆机房街,5月迁至红岩村刘家园。中共南方局、中共代表团均在此办公。1947年3月撤回延安。另外,在曾家岩50号设有周恩来办公点,对外称周公馆。
1938年1月在广州市德政北路7号成立,云广英任主任,由张云逸直接领导,4月迁至百子路10号廖仲恺故居办公,同年10月办事处随第四战区长官处、广东省府等机关迁翁源县,12月迁韶关,改名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
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于1938年12月从翁源县迁来,更名为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地址设在河西武江路62号,受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领导,1940年10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第二咨反共高潮,办事处被迫停止,云广英到延安,其他工作人员由中共粤北省委安排。
1938年1月,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成立,对外称粤华公司,廖承志为负责人,潘汉年参与领导,1939年1月中共南方局成立,办事处受南方局直接领导。1942年2月由于香港沦陷,办事处结束。
1938年11月党中央派刘向三带50余人去洛阳,组建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由于国民党方面阻挠,只是在南关贴廓巷建成通讯处,只留少数人员,其余到渑池待命。1939年初卫立煌接任一战区司令长官后,遂改通讯处为办事处。待命人员建立了八路军兵站。5月刘子久任办事处主任,1940年10月袁晓轩任主任,后叛变革命,皖南事变年反共老手蒋鼎文接任一战区司令长官后,办事处工作难以坚持,1942年2月撤离。
八路军驻渑池兵站:
1938年11月党中央派刘向三带50余人去洛阳,组建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由于国民党方面阻挠,只是在南关贴廓巷建成通讯处,只留少数人员,其余到渑池待命。1939年初卫立煌接任一战区司令长官后,正式成立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在渑池待命人员建立了八路军渑池兵站。由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领导。
为营救西路军人员,1937年6月在兰州建立红军联络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联络处更名为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地址在南滩街54号,彭加伦任处长,朱良才任秘书长。1938年2月迁至南稍门孝友街32号(今酒泉路127号),伍修权任处长,谢觉哉为中共代表,后由赵芝瑞负责。1943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该办事处与西安的驻陕办事处合并,11月办事处撤消,全部人员撤回延安。
1937年4月,陈云从莫斯科抵新疆,以中央代表身份在迪化市(今乌鲁木齐)设立中共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迪化南梁正式设立,对外称南梁"第三招待所",陈云、邓发、陈潭秋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滕代远任处长。1942年4月,盛世才反共,9月将陈潭秋、毛泽民等逮捕,办事处被封闭。
1941年6月,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在河南林县任村北街设立豫北办事处,负责人先后有王百评、申伯纯。1945年8月该办事处撤消。
1939年9月,经八路军高级参谋张爱萍、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秘书刘玉柱与国民党皖东北六专署专员盛子瑾谈判同意,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在安徽省泗县(今江苏省泗洪县)张塘村正式成立,办事处负责人为张爱萍。1940年3月,办事处完成其使命,奉命撤消。
八路军驻一战区联络处:
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新乡地区设八路军驻一战区联络处,负责人朱瑞、唐天际。1938年春撤消。
八路军驻贵阳交通站:
1938年12月中旬,周恩来决定在贵阳设立交通站,负责转运去重庆的物资和人员,联络中共贵州地下党。交通站于1939年1月正式成立,袁超俊任站长。1941年1月20日该站被国民党查封。
抗日军政大学:
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国*领导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毛泽东兼政委,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1937年1月更为现名,并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延安。红军改编后,林、刘分任115、129师师长,但仍兼职,校务工作由罗瑞卿主持。1938年1月,罗任副校长,刘亚楼任教育长,许光达任训练部长,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任政治部副主任。为抗战需要,1937年7月开始,先后迁至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办学。罗调离后,腾代远任副校长、代校长,何长工任副校长,总校返延安后,徐向前代理校长,1945年10月,抗大开赴东北,后改为东北军政大学。从1938年冬至1945年春,抗大还陆续在晋冀豫、山东、华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大12所分校,为八路军、新四军等培养了100000余名军政干部。
抗大第1分校:1938年12月,驻甘肃省庆阳地区的抗大第5大队和驻洛川地区抗大第6大队全部,驻延安地区抗大第3、第4大队和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及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各一部,由陕北东渡黄河,于1939年2月到达太行山区,合编组建抗大第1分校,对外亦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随营学校。何长工、周纯全、黄欧东、李培南、张雄、袁仲贤、阎捷三、张仁初、韦国清、孙继先、袁也烈、廖海光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1月,第1分校迁至山东省沂水,后转战于莒县、临沂、沐水、费城和江苏省赣榆等地办学。1943年3月缩编为山东军区教导第1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