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近一、二年来,他帮助村里开成了过去在资金、征地问题上屡屡受挫,而没有开成的村道,并装上了路灯,自己也义务担起了路灯管理、电费募捐工作。还为村道、路灯、宗祠等公益捐款4000多元;为一位残疾病人送上100元慰问金,为一位外镇、一位外村素不相识的高考寒门学子各资助200元,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去年酷夏的一天,他闻讯一位孤身老妇在劳动中晕倒在地不省人事时,二话没说便把她背回家中,靠平时掌握的一些急救知识把她救活;还有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子女在外,这可急坏了在家抚养孙子的老伴,这位村民闻讯后,即召集其邻居,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把患者迅速送往医院救治,通知其子女回家护理,忙里忙外的,直至帮助他家料理完后事……
他的善举受到广大村民赞扬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讥讽和非议。原因是看他家境还很一般,3个子女又正上高、初中,住的还是未装修的低层楼房,家里更没件像样的家私。加上他做事有点“雷”,说话嗓门大,得理不饶人,容易得罪人,认为他这个形象与“行好心、做善事”的文明行为相距甚远,因此,一些人便七嘴八舌地讥讽他的善举是“出风头,爱戴高帽,想入党当村官,待以后捞回来”……
其实,类似上述现象的人和家庭,在农村十分普遍存在。他们当中也不乏行好心、做善事的人。行好心,做善事是每个公民的传统美德,岂能与他们家庭的贫富,给人印象的好坏联系在一块?难道家庭贫穷、给人印象有点 “那个”的人就注定不会去做好事,就注定做了好事会有不良的企图吗?“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如果对行好心、做善事都要以此去甄别真伪的话,谁还愿意去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靠谁去完成?
可贵的是这位村民却没有被讥讽、非议声压倒!他说,他真想当村官就不敢得罪村官了。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农村中就有一些淡薄公益的人,口头上声声支持,暗地里却爱找热心人的碴,让他们不敢为而达到掩饰自己不愿为的目的;他还坦荡地承认,自己有虚荣心,但做了好事就该表扬,并非是爱戴高帽!表扬是对一个人成绩的肯定,是为社会树立学习的榜样,是为激励、鞭策自己继续努力的力量。
愿“爱心接力棒”人人相传!